乐读窝

认知天性:让学习轻而易举的心理学规律

乐读窝 > 科普学习 > 认知天性:让学习轻而易举的心理学规律

性格、求知欲和家庭条件对学习的影响

书籍名:《认知天性:让学习轻而易举的心理学规律》    作者:Peter C. Brown



智商是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产物。就像身高一样,身高基本上是由遗传决定的,但经过数十年的营养改善,后代的身高会逐渐增长。同样,自1932年标准化采样工作启动以来,人们发现在全球所有实现工业化的地区,人类的智商都在持续升高。政治学家詹姆斯·弗林是首个让大众关注这一现象的人,因此这种现象被称为“弗林效应”。[11]美国人的平均智商在过去60年里提高了18点。无论是哪个年龄段,参与智商测验人群的平均智商都记为100,所以前面提到的智商提高就意味着,今天的智商100相当于60年前的智商118——提高的是智商的平均值。若干理论解释了为何会出现智商升高的现象,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育、文化(例如电视机的兴起)与营养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影响了人们的语言能力与数学能力——智商测验考查的两大主要内容。

在《认知升级》一书中,理查德·尼斯贝特讨论了多年前不曾出现,但在现代社会中已经普遍存在的刺激因素。书中一个简单的例子是,几年前麦当劳儿童乐园套餐中的迷宫游戏,比过去针对天才儿童设计的迷宫智商测验还要难很多。[12]尼斯贝特还提到了“环境乘数”:爱打篮球的高个子孩子在这项运动上的熟练程度高于矮个子的孩子,即便两者有同样的天分;而一个好奇求知的孩子会比不那么好奇的孩子更有智慧,即便他们的聪明程度是一样的。知识学习的选择在指数式暴增。一个孩子比另一个更好奇,可能是很小的基因差异造成的,但在一个好奇心很容易被引发出来又很容易得到满足的环境中,基因的影响无疑被放大了很多倍。

另一个影响智商的环境因素是人的社会经济地位。一般来说,在那些有更多资源、教育条件更好的家庭中,激励与培养更容易实现。平均来看,富裕家庭的孩子在智商测验中的分数,要高于贫困家庭的孩子,而被富裕家庭收养的贫困孩子在智商测验中的分数,要好于那些没有被收养的孩子,无论这些孩子亲生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如何,结果都是如此。

关于智商能否提高的讨论充斥着争议。从科学严密性的角度来看,就这一问题展开的诸多研究也存在着巨大的意见分歧。2013年,一份有关提高幼儿智力的综述性论文发表面世,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有益的阐释。论文作者采取了严格的标准甄选过往的研究:符合条件的研究必须要保证调查样本的普遍性,不能是特殊人群;在设计上必须体现随机性、实验性;能持续介入,而不是一次性干预了事,也不能操纵测验;要使用一种被广泛认可的、标准化的智力评估标准。他们关注的是从胎儿期到5岁的孩子,而符合标准的实验对象超过3.7万名。

研究人员发现,营养会影响智商。孕期妇女、哺乳期妇女及婴儿适当补充脂肪酸,可以将孩子的智商提高3.5~6.5点。某些脂肪酸有助于神经细胞的发育,而这些脂肪酸恰好是人体无法自己合成的。实验结果背后的理论是,补充这类营养可以促进新突触的生成。补充其他营养,例如铁元素和B族维生素,也有很大的好处,只不过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认定。

就环境影响来说,论文作者发现早期教育可以将贫困孩子的智商提高4点以上。如果这种早期教育的介入是在集体环境中进行,而非在家庭中单独进行的,那么孩子的智商可以提高7点以上——家庭中的激励保证不了持续性。(这里的早期教育被定义为,在学前教育之前进行的环境刺激与系统性学习。)研究人员认为,家庭较为富裕的孩子可以在家中占据很多优势,因此他们从早期教育项目中获得的收效可能就不如贫困家庭的孩子。此外,和大众的看法不同的是,没有证据证明孩子参加这类项目时年龄越小,收效就越大。相反,正如约翰·布鲁尔提出的那样,证据显示智力开发并不局限于人生最初短短的几年。

研究人员在若干认知训练方案中发现了智商提高的迹象。一旦低收入家庭的母亲得到支持,能向自己的孩子提供教育工具、图书及谜题,并接受了在家帮助孩子学习说话、认物的培训,孩子的智商就会提高。当孩子3岁的时候,低收入家庭的母亲如果接受培训,能够经常同孩子用心地聊天,并提出许多开放性的问题,孩子的智商也会提高。给4岁或更小的孩子念书可以提高他们的智商,如果孩子能主动参与阅读,在家长的鼓励下用自己的话复述,那么效果会更好。在4岁以后,给孩子念书起不到提高智商的作用,但仍可以加速开发孩子的语言能力。学前教育可以将孩子的智商提高4点以上,如果学校能提供语言培训,就可以提高7点以上。同样,没有证据证明早期教育、学前教育及语言培训能提高富裕家庭孩子的智商,因为他们已经拥有了良好环境的优势。[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