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逻辑思维与诡辩

乐读窝 > 科普学习 > 逻辑思维与诡辩

轻动干戈

书籍名:《逻辑思维与诡辩》    作者:张晓芒


——轻率概括的诡辩


“轻动干戈”是指,轻率地运用武器,挑起战争。用在诡辩手法上则指对某种言行的故意以偏概全、轻率概括。

“男人没一个好东西”;“女人没一个好东西”。

这是夫妻间偶尔“不愉快”时最常用的一句“台词”。但这句“台词”却是简单枚举法的不当使用。

简单枚举法是从一些经验事实的不断重复出一个普遍性结论的推理。但是,如果在论证中,所考察的事物对象极少,或是所考察的不是事物的本质属性,便贸然做出结论,就要犯轻率概括的逻辑错误。

英国哲学家罗素曾有一个关于归纳主义者火鸡的故事:

有一只火鸡发现,第一天上午9点钟的时候,主人来给它喂食。但作为一个卓越的归纳主义者,这个火鸡没有马上做出结论。它一直观察在不同的情况下,比如,晴天、阴天、雨天、雪天,从星期一到星期日……主人都准时在上午9点钟来给它喂食。等到它收集到足够多的材料时,归纳主义的良心使它最终得出一个一般性结论:“主人每天上午9点钟来给我喂食。”但是,在圣诞节的上午9点钟,主人来把它杀了。

火鸡辛辛苦苦通过归纳概括出来的结论被无情地推翻了。

这个故事所说明的问题是,无论归纳了多少不同场合的各种事例,归纳推理的结论始终是或然性的。只要出现一个反例,它的一般性结论即告结束。因此,在运用简单枚举法时,为了使结论的可靠程度高,就必须注意:第一,枚举的对象要尽可能地多;第二,所考察的事物属性应该是事物的本质属性。

如果这种“轻率概括”是有意的,就是诡辩了。如据《论衡·物势》载:

寅,木也;其禽,虎也。戌,土也;其禽,犬也。丑,未,亦土也,丑禽,牛;未禽,羊也。木胜土,故犬与牛羊为虎所服也。亥,水也;其禽,豕也。巳,火也;其禽,蛇也。子,亦水也;其禽,鼠也。午,亦火也,其禽,马也。水胜火,故豕食蛇;火为水所害,故马食鼠屎而腹胀。

产生于西周武王时代的“五行”思想,至战国时期演变为“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相生”意味着相互促进,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等;“相克”意味着相互排斥,如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等。这些认识在早期富有相互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因素,它对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中医学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在汉代,汉儒们以“十二支”与“五行”相配,只从几个经验事实出发,就炮制出了上述这种“十二生肖相胜”的理论。他们希冀从这种具有神秘主义目的论的理论出发,继而得出万物结构上天来安排的结论。这显然与那种“上帝造出猫来就是为了让它们吃老鼠”的西方先验目的论有异曲同工之“妙”,均为“轻率概括”的诡辩。

对此诡辩,汉代思想家王充批判说:

审如论者之言,含血之虫,亦有不相胜之效。午,马也;子,鼠也;酉,鸡也;卯,免也。水胜火,鼠何(何以,下同)不逐马?金胜木,鸡何不啄兔?亥,豕也;未,羊也;丑,牛也。土胜水,牛羊何不杀豕?巳,蛇也;申,猴也。火胜金,蛇何不食猕猴?猕猴者,畏鼠也;啮猕猴者,犬也。鼠,水;猕猴,金也。水不胜金,猕猴何故畏鼠也。戌,土也;申,猴也。土不胜金,猴何故畏犬?(按十二生肖,缺龙)(《论衡·物势》)

在这个反驳中,王充以赏识上的效验,通过“亦有不相胜之效”的证伪,直接提出了反例,破斥了“十二生肖相胜”的轻率概括的荒谬。我们将其整理如下:

(1)水胜火:

亥猪(水)食巳蛇(火)(汉儒“水胜火”论点的论据)。

午马(火)食子鼠(水)屎百腹胀(汉儒“火为水所害”论点的论据)。

子鼠(水)应逐午马(火)(根据汉儒“水胜火”论点同类相推)。

申猴(金)无须畏惧子鼠(水)(王充根据汉儒“水不胜金”论点同类相推)。

(2)火胜金:

巳蛇(火)应吃申猴(金)(根据汉儒“火胜金”论点同类相推)。

(3)金胜木:

酉鸡(金)应啄卯兔(木)(根据汉儒“金胜木”论点同类相推)。

(4)木胜土:

寅虎(木)慑服戌狗(土)、丑牛(土)、未羊(土)(汉儒“木胜土”论点的论据)。

(5)土胜水:

丑牛(土)、未羊(土)应吃亥猪(水)(根据汉儒“土胜水”论点同类相推)。

申猴(金)无须畏惧戌狗(土),因为戌狗(土)不吃申猴(金)(王充根据汉儒“土不胜金”论点同类相推)。

但是:

子鼠(水)并未逐午马(火)(王充对汉儒“水胜火”论点的证伪)。

申猴(金)畏惧子鼠(水)(王充对汉儒“水不胜金”论点的证伪)。

巳蛇(火)并未吃申猴(金)(王充对汉儒“火胜金”论点的证伪)。

酉鸡(金)并未啄卯兔(木)(王充对汉儒“金胜木”论点的证伪)。

丑牛(土)、未羊(土)并未吃亥猪(水)(王充对汉儒“土胜水”论点的证伪)。

申猴(金)畏惧戌狗(土),因为戌狗(土)吃申猴(金)(王充对汉儒“土不胜金”论点的证伪)。

汉儒们只举出事例便轻率概括出“十二生肖相胜”,王充则顺其类推,再举反例以证伪。这样就破斥了“十二生肖相胜”的诡辩。因此,从思维方法的角度看,对于轻率概括的诡辩,只要提出一个反例就足以使它无所逃遁了。只可惜,王充费尽心思破斥掉的乖谬理论,时至今天仍然谬种流传,不得绝迹,以至于耽误了多少人的美满姻缘。

另外还需说明的是,在破斥轻率概括的过程中,如何举出反例,有其特定的语境。在某些场合,举出反例反而会使沟通情绪极端化。

如对“男人没一个好东西”“女人没一个好东西”的轻率概括,任何人都会立刻想到一个反例:“那你算什么。”不过,这样的反例,至多在心里面嘀咕嘀咕就算了,千万不敢说出来,否则愚蠢莫过焉,只会火上浇油,“轻动干戈”很快就要“大动干戈”了。此时,最好的办法还是左耳进,右耳出,只当吹过一阵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