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逻辑思维与诡辩

乐读窝 > 科普学习 > 逻辑思维与诡辩

树上开花

书籍名:《逻辑思维与诡辩》    作者:张晓芒


——虚假预设的诡辩


“树上开花”本是“三十六计”之一,意谓树上本来没有开花,但可以用彩色的绸子剪成花朵粘在树上,使之与真花一样,真假难辨。用在诡辩手法上,则是虚假预设的诡辩。

例如,古希腊有一个著名的提问:“你还打你的父亲吗?”该怎么回答?

任何一个问题的提出,无论提问者的目的是什么,他在提问题之前,总要先在自己的思维中对有关的思维对象做出至少一个判断,疑问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因此,任何一个问句都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已知部分,二是未知部分。已知部分就是在提出问题之前已经做出的判断,它是隐含在问句之中的;未知部分就是问句所直接提出的疑问,它直接显现在问句中。问句中的这种已知部分,称作“预设”。直白地讲,就是“预先设定”。

在人际沟通中,预设应该是沟通交际双方共同接受的东西,它的最基本的特征是它的共知性。亦即,必须是沟通交际双方所共有的背景或无可争议的信息。所以,预设真实被视为是一个具有实际意义的沟通话语成立的先决条件。我们用“S”表示“某大学是重点大学”,用“非S”表示“某大学不是重点大学”,用S’表示“存在有某大学”。当S真时S’真,非S真时S’也真。亦即不管S的真或假,都预设了S’。

这是预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逻辑性质,它所表明的是:一个诊断或疑问句的成立必须建立在它的预设有所指(即预设表示的事物存在)也就是说,作为沟通交际过程中双方共同接受的东西,预设的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它的共知性。

与传统逻辑只是真假二值相比,预设逻辑却包含有真、假、无意义的三个值,是三值逻辑。例如,“鬼脸是绿的”“鬼脸不是绿的”。由于这两句话都预设了“鬼”的存在,但实际上鬼并不存在,所以说这两句话不可能做到一真一假,只能是无意义的。即,只有S’真,S和非S才有真假;如果S’假,则S和非S无意义。

基于这一点,所以当问句中的“预设”是回答者本不具有或不能接受的,却被提问者故意隐含在问句中,就是虚假预设的诡辩,一般又称为“复杂问语”。如上述“你还打你的父亲吗”,就是典型的古典复杂问语。

在这个复杂问语中,回答者所不具有的或不能接受的虚假预设——“你曾经打过你的父亲”,是隐含在问句中的它所具有的极大隐蔽性与迷惑性,使得回答者无论简单地回答“是”与“否”,都将等于承认了这个虚假预设。因此,对于复杂问语,不能简单地回答“是”或“否”,应该明确指出问语中隐藏着的预设是不能接受的。

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有着许多隐含有虚假预设的问句。

在某次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曾考出一道综合素质题:“名列四大名旦中哪一位是女性: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当那位参赛选手“猜”了一个“尚小云”之后,被告知错了,正确答案是“没有女性”。众目睽睽之下,情急的这位选手马上说了一句:“不能这样问问题呀!”但被评议人告之:“问题没错。应回答‘没有女性’,干脆利落。”

应该说,这位参赛选手的质疑是有道理的,它涉及了问题提得是否合理。

当提问者提出“哪一个是”的问题时,他就已经预设了“存在有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四个人”“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是四大名旦”“四大名旦中至少有一位是女性”。在这些预设中,“四大名旦中至少有一位是女性”显然是个错误的预设。

为了保证人际沟通的正常进行,任何问句的预设都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在特定的交际语境中,说话者对听话者说出一句话时,说话者相信这句话所指的事物或事态存在,并且相信听话者也相信这句话所指的事物或事态存在。  [1]  对于疑问句,更有逻辑学家提出了一条著名原则:问句有效当且仅当所有预设为真。  [2]

这种“相信”的态度所表明的是人际沟通中的合作原则,也正是由于有了这种合作原则,所以,当上述提问者提出了这个包含有自知为假而回答者相信为真的假判断的问题后,参赛选手才会“蒙”了一个“尚小云”来。

从另一个角度讲,预设虚假的问句是没有答案的,因为一旦它有了答案,就势必会认可这个问句中的虚假预设。例如,无论我们回答四大名旦中谁是女性,都将承认“四大名旦中至少有一位女性”的虚假预设。但为什么对上述问题仍然可以得出“没有女性”或“哪一位也不是女性”的回答呢?

实际上,“没有女性”的答案已经不是原来问句的答案了,它是另一个问句“四大名旦中有没有女性”的答案。而这个新的问句只预设了“存在有四个人”“这四个人是四大名旦”。显然,这个问句的预设是真实的。这表明,在人际沟通中,人们有按照回答问题的需要修正不合理问句的思维功能。

至于“哪一位也不是女性”的答案,其实它并不是对原问句的回答,而是对原问句的回驳。所谓回驳就是对虚假预设的否定,如对问句“吸烟有什么好处”的回答:“吸烟没什么好处。”这实际上就是指出了问句中的预设——“吸烟有某种好处”的虚假。但从这次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的考虑形式看,要求参赛选手回答的,肯定不是回驳。

上述不合理的问句,并非诡辩,但通过对它的分析,可以揭示我们,问句预设的真实性问题对于一个疑问句提得是否有意义、是否合理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为了保证每一个疑问句都能有一个可能的答案,在问题的设计中,我们应该正确理解和使用疑问句,消除存在预设虚假的不合理问句,从而使问题提得合理、准确,保障人际沟通正常有效地进行。对于目前经常进行的一些社会调查问卷、求职面试,如何合理的问句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设计得不好,很可能就涉及了个人隐私权。

但如果恶意使用含有虚假预设的问句,就是“树上开花”的诡辩了。

如南京有位刚毕业的女大学生在招聘面试中曾经三次被问到“能喝多少”。虽然招聘单位声称这是考察应聘者“是否具有善于应酬的素质”,同时也“能折射应聘者的性格”。但这个问句显然包含有一个不合时宜的虚假预设。

在现实生活中,还有许多利用虚假预设而下判断的谬误或诡辩。

2006年央视春节晚会上,一曲《吉祥三宝》倾倒全国观众。但后来有关《吉祥三宝》涉嫌抄袭法国电影《蝴蝶》主题曲的传闻不断。网上有一篇报道,称“法国电影《蝴蝶》的导演已经了解到《吉祥三宝》抄袭一事”。据中国版权保护中心法律部律师称,尽管在曲调、节拍、意境、歌词样式以及演唱手法等方面两者有相似之处,但每一句音调都有所不同。因此,音乐作品版权只保护表达方式,例如词曲,但个别的音节相同、相似并不属于抄袭剽窃。表达意境更不在版权保护之列。而且,音乐作品是否侵权,最终要经过国家音乐版权专业机构的鉴定。  [3]  因此,是不是抄袭还两说。

又据《吉祥三宝》的创作、演唱者说,《吉祥三宝》早在1994年就创作了,1997年做成磁带,1998年有个法国朋友曾将200盘磁带带回法国发行。而《蝴蝶》2002年才公映。有朋友就开玩笑地对他说:“会不会是法国歌曲抄袭了我们的作品呢?”  [4]  因此,即使涉嫌抄袭,究竟是谁抄袭谁也还两说。但是,在一切都还不明了的情况下,上述报道就妄下断语:“《蝴蝶》的导演已经了解到《吉祥三宝》抄袭一事。”这显然就言之凿凿地预设了“《吉祥三宝》抄袭了《蝴蝶》”。这种抛弃“小心求证”,只是你猜我想的“大胆假设”,会误导读者。追求“亮点”的炒作变味为混淆“涉嫌”概念的虚假预设谬误。

另外,有网友评论:我们不必去深究《吉祥三宝》是否是抄袭,这样动听的歌曲即使是抄袭又有何妨呢?你只要应声入景尽情享受就足够了。显然,这也是没有逻辑的“不管是非”。

而利用虚假预设故意误导的就是诡辩。

*  *  *

【注释】

[1]  参见周礼全主编:《逻辑——正确思维和成功交际的理论》,第459页。

[2]  Leonard  H.S:  An  Introduction  to  Principles  of  Right  Reason,  New  York,1957。

[3]  韦让:《〈吉祥三宝〉抄法国〈蝴蝶〉?律师称不算抄袭》,中国新闻网,2006年2月3日。

[4]  陈莉:《〈吉祥三宝〉没有抄袭,11年前创作曾在法国发行》,新浪娱乐,2006年2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