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逻辑思维与诡辩

乐读窝 > 科普学习 > 逻辑思维与诡辩

得意忘言

书籍名:《逻辑思维与诡辩》    作者:张晓芒


——因果关系的想当然谬误


之所以用这个名字作为标题,是因为笔者曾在一篇文章中使用了一个词语“得意忘言”。这是魏晋玄学家关于“言意之辩”的一个重要论点,意指一旦获得事物之理,即可抛却语言文学。这个观点庄子时代就有了:“筌(竹编的捕鱼工具)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绊住野兽脚的狩猎工具)者所以在兔,得蹄而忘兔;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言”了。想想大概是这位编辑同志不太熟悉中国哲学史的内容,凭经验想到有“得意忘形”的成语。按此逻辑推导,既然已经“忘形”,接下来就该胡说八道了,于是上“得意”而“忘言”。

这种思维过程就是因果关系的想当然谬误。笔者曾从事多年的编辑工作,当年也曾有过不少类似的“想当然”。后由于痛感这种错误是编辑工作的大敌之一,还专门写有一篇文章:《编辑质量与想当然》。

任何事物和现象的产生都有其原因,任何原因都必然引起一定的结果。因此,因果联系是客观世界普遍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表现形式之一,而思维中的因果联系只不过是客观因果联系的反映。因果关系一方面具有相对性,即一个现象对于某现象来说是结果,但对于另一现象来说又是原因;另一方面,因果关系又具有绝对性,即对因果链条的每个环节来说,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其因果关系是不容倒置的。但在哲学史上,有些哲学家就以不同形式否定了因果联系的客观性。

如英国哲学家休谟就把因果联系看作是由于人的某种感觉不断重复出现引起的,因果性是人的感觉现象的先后顺序,如心理习惯;如天打雷,就要下雨。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因果联系是人们用来整理感觉经验材料的一种先天知性形式。奥地利经验批判主义创始人马赫干脆宣称,原因和结果是思维的创造物。

哲学家的这些认识,在现实生活中也并不鲜见。人们不也常常为“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而争论不休?之所以会有这种争论,就在于心理上预先就假定了“事物本来就是两种因果关系”。所以体现在分析问题上,往往在心理上先认定某种因果联系,从而或者是强加一种本不具有的因果联系,或者是将某一结果产生的原因作为结果,并将结果作为原因来论证,使因果关系倒置。这样的例子是不不胜枚举的:

甲:“我们的新邻居一定很穷。”

乙:“为什么?”

甲:“昨天,他的孩子吞下一枚五分硬币,他就急得满头大汗。”

这种“胡乱推测的想当然”是只有小前提和结论的省略三段论,我们可以将其补足:

凡是在乎五分硬币的人一定很穷;

新邻居在乎五分硬币;

所以,新邻居一定很穷。

推理形式正确,但被省略的大前提是自己的心理认定。新邻居并不是在乎五分硬币,而是在乎这五分硬币被孩子吞到了肚子里了。所以“在乎五分硬币”与“一定很穷”之间不具有必然的因果联系。

又如:

有一位在动物园工作的人愤愤不平地对妻子说:“太不公平了!昨晚下班我忘了关老虎笼子。就为这么一点小事,我就被开除了。他们也不想想,谁敢去偷老虎?!”

这表现为事物因果关系的颠倒。

有个乞丐常常得到一位好心青年的施舍。一天,乞丐对这个青年说:“先生,我向你请教一个问题。两年前,你每次都给我十块钱,去年减为五块钱,现在只给一块钱了。这究竟是为什么?”青年答道:“两年前我是一个单身汉,去年我结婚了,今年又添了一个小宝宝。为了家用,我只好减少给你的钱。”乞丐听了这话以后很生气:“搞没搞错?你怎么能拿我的钱养活你的老婆娃娃?”

这表现为主客关系的倒置。

一斩犯临杀,谓持刀手曰:“杀便随你杀,只是求你杀在颈项略上些。”刽子手问故,答曰:“我颈上害有一个疖子。若杀在疖子上,岂不更痛?”

这表现为轻重关系的颠倒。

上述例证权且做笑话读,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例也是可以举出来的。

据说武则天曾经断定,从造字法的根据看,在字形、字义上,中国古代对于“射”和“矮”的解字正好是解反了。想必武则天没有看到《说文解字》,否则,不会如此信口开河地看到“一寸小人儿”就必定是“矮”;看到“委矢”就“射”而无疑。

19世纪有一位英国改革家说,每一个勤劳的农夫,都至少拥有两头牛,而那些没有牛的,通常是好吃懒做的人。因此,他的改革方式便是国家给每一个没有牛的农夫两头牛。这样,整个国家就没有好吃懒做的人了。

1908年,清朝3岁的宣统皇帝继位,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钟鼓齐鸣,三呼万岁,把小皇帝吓得直哭。抱着小皇帝的摄政王安慰小皇帝说:“快完了,快完了。”三年后清朝被辛亥革命推翻,那些遗老遗少都怪罪摄政王,一句“快完了”就把大清江山断送了。

如今,在社会综合能力考试(MBA考试、MPA考试、GCT考试、国家公务员《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中,因果倒置还是一种常见的题型。如果了解了这种因果关系的想当然谬误,我们就可以不慌不忙地应对类似考题了:

“为了使我国早日步入发达国家行列,应该发展私人汽车工业。因为发达国家私人都有汽车。”  [1]

*  *  *

【注释】

[1]  本题有疑,应“大部分私人有汽车”。否则,考生的思路会被误导到“轻率概括”去,从而只考虑在选项中找反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