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缺陷也完美

乐读窝 > 哲学心理 > 缺陷也完美

心中之事

书籍名:《缺陷也完美》    作者:内森·H.兰兹



心血管疾病是导致欧美民众自然死亡的首要原因。事实上,总体来看,西方发达国家人口死亡的原因有30%都是冠状动脉疾病、中风和高血压。大多数案例都是因为患者本身心脏的问题,但血管功能障碍也往往是罪魁祸首。(例如,大部分肾脏疾病实际上是肾脏的循环出了问题,因为那里是血管集中的地方。)

有些心脏病与年龄相关,或由不良的生活习惯造成。如果你足够长寿或选择病态生活的方式,你可能会患上心血管疾病。这不完全是一种生理缺陷,要怪只能怪自己——而且可能性很大,关于这个话题,你已耳熟能详,不需要再添烦恼了。(不意外吧:你应该吃得健康,充分运动。)

但是人类在心脏问题上确实存在一些不寻常的生理缺陷。例如,仅在美国,每年就有大约25000名初生婴儿的心脏出现孔洞。

心脏存在孔洞,在临床上被称为膈膜缺损,它发生在心脏的两个上腔室之间或两个下腔室之间。这样的情况发生时,血液在两个腔室之间来回晃动,而这两个腔室在正常的血流状态下互不连通。在心脏收缩期间,孔洞使血液从心脏的左侧流到右侧;当心脏跳动减缓时,血液可能会不经意地从右侧流回左侧。这个孔洞混淆了静脉和动脉血。

图18  一个有膈膜缺损的人类心脏:膈膜上的孔洞让血液从心脏左侧直接流到右侧。这种天生的缺陷颇为常见,但却性命攸关,说明主管人类心脏发育的基因其实一点儿都不协调

在正常情况下,血液在运送完氧气,从全身组织返回时,进入心脏的右侧。右侧的血液会被推进肺部吸收氧气并释放二氧化碳。随后,从心脏左侧回流的血液被重新加压并泵出到身体各处。这两步十分重要,因为血液必须经高压泵出才能成功地流遍全身,这样组织才有时间进行气体交换,这就是血液的全部用途。泵出-换气(到达肺)-泵出-换气(到达全身),其工作模式就是如此。

然而,当心脏存在膈膜缺损时,血液就会连区区两步顺序都分不清。这就像正常的血流发生了短路。一个小洞最初并不起眼,但经过来回流动的血液摩擦,久而久之会随之扩大。一个大洞会彻底扰乱血液流动,最终夺人性命,不管是发生在子宫里还是在随后的情况中,都是这样。最重要的是,膈膜缺损会导致供血效率低下,给心脏带来额外的负担,必须费九牛二虎之力方能正常进行血液循环。

目前,患有心脏膈膜缺损的儿童接受临床治疗后,结果都相当不错。多数的小问题根本不需要进行医疗干预(但需要定期检查),只有较大的问题才必须要通过外科手术进行修复,而手术在20世纪40年代末才开始成为治疗的途径之一。膈膜壁位于心腔内,这意味着需要切开心脏才能修复。这种手术的创伤性可想而知,而且在手术期间需要建立完整的心肺分流,具有多重风险。尽管如此,医生也有能力将手术高度细化,正因为如此,发达国家几乎所有患心脏膈膜缺损的孩子现在都能活下来,生活与常人无异。

几十年前的情况显然是截然相反的。膈膜缺损曾经是婴儿出生后死亡的元凶。如果婴儿的心脏出现了一个大洞,他通常只能活几个小时,呼吸急促,然后会由于无法正常循环氧气而慢慢窒息。

当然,大多数人的心脏都没有漏洞,出现这种发育错误的频率,表明创造心脏的基因有点儿跟不上要求了。虽然膈膜缺损偶有发生,但这不是偶发的突变造成的,而是心脏在初期发育阶段出了偶发性的问题。这只能自认倒霉,但这种特殊的霉运似乎有某种倾向性。

要想了解某个人为什么会容易遇到某个问题,请拿你的鞋带作为例子。如果鞋带绑得牢固,你在百步之内不摔倒的可能性很高,但不会为零(即完全不会摔倒)。如果你没绑鞋带,而且它们还很短,你可能仍然可以在不摔跤的前提下走上百步,这期间假如真的摔了,也许你就不会再次尝试了。然而,如果松开的鞋带很长,你肯定会在百步以内多次跌倒,但是你也不可能每一步都踉跄。

正如上例,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摔倒的概率或低或高。走路不摔跤的完美情况是不可能的,也不存在每走一步就摔一步的情况。有的只是形形色色的可能性。

基因对发育的影响如同鞋带对摔倒的影响。初生婴儿心脏穿孔的可能性很小。然而,仅在美国,每年就有数千名婴儿在出生时出现心脏穿孔,这表明这根“遗传的鞋带”已经松了。在心脏发育基因的某个地方,存在着一些不该出现的情况。这根“鞋带”可能很短,但它肯定松了。

如果你觉得这种说法有些奇怪,不妨想象一下:有些初生婴儿体内的血液天生就会往错误的方向流经循环系统。这是一个必须立即纠正的严重问题。血液循环系统是一个闭环系统,原则上,即便血液循环系统翻转过来,血流也会到达正确的位置:用肺里的氧气清理一番,然后送到组织各处,最后返回肺部,吸收更多氧气,诸如此类。但这个过程颠倒过来就不能有效运作了,因为血管和心肌要满足不同系统的需要和压力,其结构功能都已是定数。心脏的右侧只会将血液泵到肺部并送到心脏,其强度不足以将血液推向全身。此外,肺动脉的构成与主动脉不尽相同:肺动脉主要负责把血液送到肺部,而主动脉通常将血液送往全身。如果它们的角色互换,两者都难以发挥作用。

如今的医学成就如此引人瞩目,部分儿童患有这种疾病——一般被称为大血管移位——现在也都可以得救了。医生必须切开几根血管并进行对调,使其强度、厚度和弹性与血液正常流动时必须承受的负荷一致。这必须在婴儿的心肺完全分流之后才能进行,所以对出生仅仅几小时或几天的婴儿实施手术是非常危险的。如今,大多数孩子确实在手术后活了下来,而且过着相对正常的生活。被大自然搞砸的事情,现在医学可以挽救回来。

虽然心脏穿孔、转移血管这样的情况关乎生死,但这些缺陷在心血管系统中实属罕见,更为常见的是微小畸形,它们也一样能危及性命。其中一种称为“接合”,血管会因此呈现奇怪的情况,动脉会变得非常大,与静脉互相形成短路,让循环血液无法有效流动。如果这些毫无用处的血管长得足够大,可能会致命。它们不断接纳大量的血流,做着无用功,这样一来血管就容易充血,即便遭受轻微损伤也可能导致大量失血。

图19  血管接合现象,它将血液从动脉直接分流到静脉,不流经毛细血管床。血管接合使周围组织缺氧,进而导致接合现象加剧

虽然许多接合现象都是无害的,但其本身并不能缓解这个问题。在这些聚合成团的组织给身体带来严重的健康威胁之前,必须把不断生长的病灶去除。某些最危险的接合会形成分支,最终血管会互相缠绕在一起,形成一张杂乱的网。在过去,血管接合时常会有致命的危险,而且往往会让人身体衰弱。如果放任不管,接合的部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大,形成一个不断膨胀的充血肿块。因此,人们会通过手术将其移除,或在其体积非常小的时候通过辐射将其破坏。然而,一旦肿块不断增大,被切开的血管就会在凝血前喷涌大量血液,修复的危险性也会随之增加。

这些不容易被发现的结构一旦形成,就会疯长。这些毫无用处的血管吸收了养分,让周围组织一反常态地缺乏富氧的血液。正常的动脉负责从心脏和其分支输送血液到毛细血管进行气体交换,而毛细血管则将宝贵的氧气运送到身体的各个组织器官,接合的动脉只会直接把一种血液分流到另一种血液中,尽管每秒都有大量血液快速通过周围组织,但氧量却被大幅削减,这种情况被称为缺氧(hypoxia)。缺氧的细胞为了应对这种状况,会分泌一种激素,促使接合血管进一步生长。血管体积变大,甚至可能形成分支,这导致更多组织缺氧,这样的死循环会一直周而复始。

跟许多发育缺陷一样,没有人知道接合的形成原因与方式,反正事实摆在眼前。这是我们发育基因和组织结构中一种更加糟糕的生理设计——这基本上就是“鞋带松开”的情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