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一年通往作家路:提高写作技巧的12堂课

乐读窝 > 文学理论 > 一年通往作家路:提高写作技巧的12堂课

短篇小说结构

书籍名:《一年通往作家路:提高写作技巧的12堂课》    作者:苏珊.M.蒂贝尔吉安



短篇小说的基本结构包括三个部分:开头部分(人物的希望)、中间部分(人物的努力)、结尾部分(最终结果)。理论上,这三个部分是统一的,短篇小说应该尽可能地完整。

——开头部分:应该有一个最初事件使主人公面临某个问题,这个问题使主人公产生了希望或者需求(目标)。

——中间部分:主人公努力实现他或她的希望。这其间事情会变得越来越混乱(出现危机)直到抵达高潮,当然同时也就达到了转折点。

——结尾部分:有所显现。(詹姆斯·乔伊斯语,意为对人物或情境真谛的领悟。)主人公打动人心,总算完成了任务,圆满收场,问题解决。

在《欲求》这个例子中,你会看到开头部分,主人公坐在图书馆的台阶上,然后看到了她的前夫。她想回忆他们婚姻中的幸福部分,尝试以这种方式搭话。这就是人物的希望。中间部分是她和她前夫的对话,以及她前夫对于这段婚姻之所以终结的结论——因为她没有邀请过伯特伦一家来吃饭。这里有一个丈夫回忆他们早餐的小高潮。这使她提起橱柜后面的那个小洞,随即引出了与邻居家的对比:“我们当时很穷。”然后他们就说出了彼此分歧的原因:彼此的不同欲求。丈夫想要一艘帆船。这个小危机引出了最终的高潮,这就是丈夫对妻子说——“你总是无欲无求”。故事的结尾是:她重新坐回图书馆的台阶上,而她的丈夫已经走远。这次短暂会面带来的结果是——对于叙述者也对于读者——她接受了生活本来的样子,然后很高兴地看到在孩子们出生之前种下的梧桐树现在已经枝繁叶茂。这就是全部的三个部分。

正如厄普代克对短篇小说的要求,故事以寥寥数语引人入胜,在中间部分得到深入展开,然后在结尾部分完美收场。读者在心中与叙述者达成了温暖的共识。



短篇小说的不同元素


学习短篇小说的第二个步骤是要考虑构成它的不同元素。成功的当代短篇小说能够使其所有元素和谐地交织在一起:人物,情节,场景,主题,对白,想象,风格,视角,以及口吻(代表作者的看法以及价值观)。所有这些元素以一种简洁的方式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同时每一种元素都有助于整个故事的成功。而这种成功有赖于故事中人的重要性。

《欲求》这篇文章向你展示了格蕾斯·佩蕾如何运用这些不同的元素:

——人物:妻子和前夫的形象都显得真实可信,读者进入了妻子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了她的憧憬、她的希望,以及她的“欲求”。

——情节:妻子在与前夫不期而遇中受到了触动,回忆起了他们在一起的那些年,感到了自己的心碎,然后继续前行。

——场景:图书馆的台阶——这几个词准确刻画了一个有意味的地点。

——主题:成为一个真实的自己的重要性,尽可能地活好每一天。

——对话:故事的前三分之二是连续的直接对话,没有加引号,但是非常容易理解。掺杂了对白和回忆的写法使这些场景显得非常私人化。“我倒是记得咱们的早餐还不错,我前夫说。我对此感到惊讶。因为我们的早餐就只是喝咖啡而已。我还记得橱柜的后面有一个洞,通到了隔壁的公寓……”读者跟着对话进入了回忆,接着进入了一段亲密的关系。

——想象:从图书馆的台阶到两本书的书名再到橱柜后面的小洞,故事中遍布富有内涵的意象,当然还包括现在已经枝繁叶茂的那些梧桐树。最后,这里有一个极其富有想象力的比喻:丈夫刻薄的评价被比喻为管道疏通机,顺着妻子的耳朵然后堵在心口。再之后任凭那东西生生把她噎住。

——风格:佩蕾的风格很好识别,克制、亲切、语带讽刺,同时富于同情。

——视角:第一人称,使读者直接了解主人公的想法。

——口吻:反映了佩蕾对于理想婚姻的看法,对于怎样成为一个好公民的看法。正是因为这种口吻,读者渐渐喜欢上了文中的妻子(也就是作者本人)。

短篇小说中的所有不同元素——包括加入的讽刺幽默元素——都以一种可以使整个故事变得完整的方式结合在一起。故事就是一个整体。这也是故事之所以成功、深刻的原因所在,因为它涉及如何对待人们的爱情和婚姻。读者能够在故事中看到自己的影子。那些极度世俗化的细节让人感觉熟悉——去图书馆还书、甜味腌制的烟熏烤肉、市政部门种在街上的梧桐树。这就是奥康纳所说的精心设计细节的必要性,而这种设计,出于对讲述者和彼此相通的人性的终极信仰,也正是为了让读者感到亲切熟悉,正是为了让读者觉察不到其中的匠气。



叙述视角


创作短篇小说第三个需要考虑的因素是叙述视角。首先,要决定哪个人物拥有这种视角。这是谁的故事?换一种问法,谁是那个能够感动人的人物?这个选择通常属于作者最原始想法的一部分。而这个问题对于故事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作者很多时候并不确定她笔下所写的是谁的故事。在《欲求》中,这是妻子的故事,这个妻子是让人心生感动的人物,因此她获得了故事的叙述视角。这篇文章如果从前夫的视角出发就会变成一个截然不同的故事。

接下来,故事应该采用第一人称、第二人称还是第三人称?这里对于不同的选择做了一个简短的总结:

——第一人称:作者从一个人物的内心出发,以“我”的角度叙述,通常假设自己就是那个人物。这在佩蕾的小说中表现得很明显。

——第二人称:这种方式很少出现。我在第七课引用了一个以第二人称写作的故事《小红帽归来》。主人公是“你”。

——第三人称:第三人称有若干种不同的写法:

>>主观第三人称:作者从一个人物的内心出发,以“他”或“她”的角度叙述。这种方式比直接用第一人称写作增加了作者和人物之间的距离。弗兰纳里·奥康纳的作品多使用主观的第三人称视角。凯文·威尔森的小小说《被带走》也是这样(接下来就是这个例子)。

>>客观第三人称:作者并不从某一个人物出发,只是以“他”或“她”的角度叙述。海明威的作品多使用客观的第三人称视角(在第六课有一个例子)。

>>全知视角:作者以这种方式浸入每一个人物的内心世界。作者就像全能全知的上帝一样,了解每一个人的想法。数个世纪以来作家都是这种写法(比如列夫·托尔斯泰和亨利·菲尔丁[1])。随后也许是出于对上帝和真理的质疑,作家们开始寻求避免全知视角的写作方式(比如亨利·詹姆斯[2]和约瑟夫·康拉德[3])。时至今日,由于不再带着那么多形而上学的质疑,一些作家开始重新使用这种方法(比如乔伊斯·卡罗尔·奥茨和威廉姆·盖斯)。

>>多重视角:这种方式中的作者不再“扮演上帝”,而是从一个视角跳到另一个视角,让读者知道每一个人物的所思所想。珍妮特·E·加德纳的小小说《礼物》用的就是这种方式(见本课的最后一个例子),以寥寥数语就让我们拥有了三个不同的视角。
试着为一个短篇小说写一个开头,只写一段。寻找一个想象中或者记忆中的人物,将他或她置于一场能够引出行动的事件中。比如,想象一个家长正处于青春期的儿子或者女儿很晚才回家,或者回忆一下你的类似经历。写一个父母的故事。或者从孩子的视角想象这个故事,写一个青春期少男少女的故事。花几分钟,闭上眼睛,让人物主动来到你面前。当你选定了人物,仔细考虑一下,在脑海中勾勒他的样子。如果你身处一个作家工作室,那么这里便是你停下来与其他写手分享你的故事和人物的好地方。

接下来问问自己,你想要以第几人称讲述人物的故事。你想以第一人称写作(“我”)?还是用第三人称(“她”或“他”)?哪种方式对于这个独特的故事来说显得更自然?当你开始动笔写的时候,试着在一段之内交代清楚人物和事件。不要着急。先写出一段,慢慢来。

练习  以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写出一个短篇小说的开头。限时十分钟。

花一点时间,再以另一个人物的视角写一遍这个开头。用几分钟想象一下这个故事在另一个人眼里的样子。故事还是这个故事,发生在同一个人物身上,但是你要以不同人的视角来写。你不可以只是简单地替换代词;故事需要根据不同的视角进行改动。再写一遍,仍然只是尝试第一段。

练习  以不同人的视角写同一段开头。限时十分钟。

现在重读这两个练习作品。感觉哪一个更自然?可以把它作为你的短篇小说的开头。

*  *  *

注释

[1]亨利·菲尔丁(Henry  Fielding,1707—1754),18世纪最杰出的英国小说家、戏剧家。18世纪英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是英国第一个用完整的小说理论来从事创作的作家。

[2]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1843—1916),19世纪美国伟大的小说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一个美国人》、《一位女士的画像》、《鸽翼》、《使节》和《金碗》等。他的创作对20世纪崛起的现代派及后现代派文学有着非常巨大的影响。

[3]约瑟夫·康拉德(Joseph  Conrad,1857—1924),生于波兰的英国小说家,是少数以非母语写作而能成名的作家,被誉为现代主义的先驱。代表品包括《黑暗之心》、《吉姆老爷》、《密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