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认知.情感.意志

乐读窝 > 哲学心理 > 认知.情感.意志

第1章

书籍名:《认知.情感.意志》    作者:詹姆斯.马克.鲍德温


心理学本质[1]


第一节 定义


心理学的主题。我们可以把心理学定义为是一门研究意识现象的科学,它是一种意识的现象,包括处于所有阶段的意识。

我说的“意识现象”,是指发生在意识中的事件,指所有属于心理的东西,包括感觉、冲动、意志动作、推理过程等。

心理学的问题:除了自然科学,尤其是生理学的现象外,是否还存在心理现象?这个问题的答案有时候是否定的。唯物主义者告诉我们,心理学是生理学的一个分支,因为研究身体器官机能——肺在呼吸活动中的角色和心脏对血液循环的作用的生理学,也研究大脑的功能,心理学因此也就成了生理学的一部分。

这种把心理现象和身体现象相混淆的做法是错误的,这两类现象在某些具体的方面存在根本的对立。

心理现象和生理现象的区别。这两类现象之间的对立存在于几个不同的方面。

1.与运动的关系

器官性功能仅仅是身体器官的运动,也就是物质在空间中的运动。消化功能和血液循环功能是消化器官和血液循环器官各自的活动,研究这些功能的科学不过就是认知所有这些运动。然而,思维或感觉与此截然不同。无疑,思维受制于大脑的一些条件,但我们不能说,思维就是运动,即使最进步的唯物主义,也只能说思维是脑部运动的一种效应或结果。所谓的运动和所谓的心理现象之间并没有什么共同之处,只有在运动的基础上添加一些别的东西,才能产生感觉。如果意识中没有思维这一概念,那么无论对大脑有多么透彻的认识,我们都不会想到会存在思维这种东西。比如,拉比耶先生说,动物体验到的感觉不同于我们所知道的任何一种感觉,就算准确知道动物脑海中都发生了什么,我们仍然理解不了它们的本质,就好比我们再怎么了解听觉器官和视觉器官,也不会明白声音或颜色对于生来就聋或盲的人是什么概念。

所以,我们不能说思维占据空间或具有确切的地点。检验后就会发现,所有这种表达形式都是指思维的生理伴随物。比如,当我们说在布洛卡的大脑回路中定位言语时,得到定位的其实是伴随言语的大脑活动,就算我们所有的话语都烙印在了大脑上,使大脑变成了某种照相胶卷盒,最基本的心理意识仍然是缺席的。

2.与测量的关系

心理现象不像物理现象那样可以直接测量,因为测量外部事物时,事物的尺寸、程度或范围总能直接给我们提供一些确定不变的标准,但对于意识状态,我们没有如此精确的标准。心理事件在本质上是主观的,所以对它们的测量,总免不了由主观评价引起的各种不确定性。由于一个心理现象总是与另一个物理现象相关联,并且不可能将二者完全分开,所以测量起来就更加困难了。这一点可以从两个最适合进行物理测量的情形——对心理动作持续时间的测量和对感觉强度的测量看出。在前一种测量中,我们假设可以对心理采用时间标准,就如可对物体采取空间标准一样,然而,脑部活动占用的时间与心理活动占用的时间交织在一起,根本无法分开。

3.人们认识心理状态的方式不同于认识物理状态的方式

物理现象是物质的变化,可以通过感觉认识,所以,医生和解剖学家可以观察到身体的功能。大脑本身只能在做过穿孔手术后才可以通过其活动被观察,不过这种观察方法并不适用于心理状态。个体可通过自己的意识直接认识到这些状态,虽然我们能观察和分析其他人的身体过程,但我们对心理内容的直接体悟都只限于我们自身。

4.内部性

心理状态的最基本特征就是主观性,在科学界,这个特征最近也被称为“内部性”。主观性指心理状态都与一个自我或主体有关,这个关系把心理状态和外部现象区分开了,而正如我们所知,外部现象是独立于这个关系存在的,就连那些把这两类现象归结为一个原理的人也承认这个区别。在成熟的心理状态中,自我现象已经成了一个反思问题,与非自我相区别。自我与非自我的区别产生于内部,如果没有这种主观起点,它也就无从出现。

5.心理活动方式明显不同于物理活动方式

随着学习的深入,我们发现了心理综合现象,也就是说,通过心理综合,通过有意识的心理活动,多个意识状态聚集并统一在新的产物中,而这些产物本身在表面上又是简单原始的,但在物质世界,我们找不到心理综合活动所具有的那种统一力。

6.心理与生理的真正关系

这两类现象把我们引向了两门不同的科学,二者都是关于现象的科学或者说自然科学。心理学绝不隶属于生理学,因为生理学的方法和结果既不触及又不包含心理资料。它们一个是主观科学,一个是客观科学,二者在经验上是严格区别的。

心理学和生理学具有截然不同的对象,但这个绝对区别并不意味着它们实际上是彼此独立的。实际上,它们通过一种联系统一在一起,而唯一与这个相似的联系,就是把化学与生物学结合在一起的那种联系。生命为自然界带来了一类新现象,而生命又只能通过化学变化过程来完成形态变化。所以,带来一类新现象的心理学也是直接建立在生理变化资料的基础上的。二者既相互联系,又彼此区别。生物学家将身体变化(面部表情)的原因归结为某种心理运动,而心理学家同样会把心理变化(感觉)的原因归结为机体的某种状态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