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认知.情感.意志

乐读窝 > 哲学心理 > 认知.情感.意志

第三节 心理学实验

书籍名:《认知.情感.意志》    作者:詹姆斯.马克.鲍德温



心理学非常需要实验。在自然界中,现象背后的原因从来都不止有一个,而实验的功能就是消除多种偶然要素,从而让单独的因素起作用。如果我们能记住这两点,如果能进一步发现没有哪个心理功能可以单独起作用,而是多个功能共同协作并彼此影响,那么,我们很容易就能看出,心理学需要的不仅仅是单纯的观察。比如,一个感觉刺激可能会唤醒一串想法、引起情绪爆发、导致一系列行动,但难道所有这些结果都源于一个单独的原因吗?反过来说,产生行动的原因可能是一丝情绪、一个想法、一段记忆、一个联想、一种感觉、一个灵感,难道简单描述一个结果就能知道引起该结果的原因吗?在心理生活中,前因和后果混淆在一起,无法分开。外部原因或身体原因——一丝气味、听到的一个单词、一阵疼痛、身体内部的一个运动,都可能激发一串观念。这串观念可能会受到一千个条件或情绪的阻挠或推进,受到其他身心因素的影响,所有这些因素一起构成了原因或复杂的前因。思维和感觉的模糊相似之处如气质、遗传和教育,随着个体的不同而不同,而大脑和神经中枢的状况在同一个体中也会随着时间而变化。我们怎么才能在这个网络中,通过观察而找到原因呢?通过观察火焰,是判断不出起火的原因究竟是火柴、闪电、摩擦还是化学反应的。要找到原因,就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实验,即在人为条件下重新建构条件,并且努力只单独展现一个原因。我们也许可以像以前一样,从内部或外部心理方法的角度来看待这种情况。

1.内部实验

内部实验的范围非常狭窄,因为很难完全在心理内部人为地营造出某种心理状态。不过,我们通常可以向自己暗示一些可以改变我们思维或情绪走向以及能够单独影响我们的事情。通过将某些表象,比如,一个好友的惨死固定在脑海中,我们可以观看情绪流动的结果。从一个更广阔的角度来看,一个人可以将他自己放在一系列思维影响下,然后观察他的思维和感觉习惯都发生了什么变化。这样一来,他必须不断地以他的情绪状态为实验对象,结果就培养了那些可以充分代表其性格的状态。对意识的这种蓄意操控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心理控制和心理注意,需要实验者能够娴熟地观察、如实地描述。

然而,对别人做这种实验要比对自己做这种实验更有效。我们可以对他人做各种暗示,我们可以操控他们的情绪、希望、抱负、计划、思想,就如操作仪器键盘一般。我们或多或少都精于此道,我们可以选取适当的方法让一个人受我们摆布——用钱财刺激一个人,用高位刺激另一个人。所以,教育方法建立在对他人的实验认识上,这些方法包括奖励法、实物教学法、诉诸男性气概法或体罚法,实际上,对儿童的管教都是以这种实验知识为基础的。在催眠状态和婴儿生活中,研究者可以任意选择暗示范围,就算在睡眠状态下,暗示也可以发挥影响,只不过影响力会大打折扣。

2.外部实验

我们可能会发现,引起心理结果的决定性因素也许是一个身体原因或外部原因,这个可能性为我们开启了外部实验的大门。我们会立即发现,我们也许可以针对机体设置一系列实验,然后确定这些实验都会在意识生活中产生什么结果。也就是说,通过颠倒以普通方法得到的因果关系,我们也许可以看看身体变化会引起什么心理变化,如此一来,通过单个的人为生理刺激,我们就能梳理出心理现象。

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到处都是这种推理,而这也可以说明,这个方法是站得住脚的。身体生活和心理生活之间的联系如此紧密而确定,我们任何时候都无法忽略它。许多心理状态都是直接由身体状态引起的,对心理疾病的一切治疗也都是依据这一事实。感觉是知识的材料,而据我们所知,感觉来自直接的感官刺激,比如,我们都清楚酒精刺激物会影响心理。以前,人们只是约略感觉心理和身体之间是有联系的,也只是到了现在,人们才普遍赞成把这种粗略的感觉提升为一种科学方法律,这种提升的结果构成了我们说的生理心理学。

一般结论。如此一来,我们得到了关于心理学研究的本质和方法的结论。第一,意识中存在一种活动可以为一门更高级的科学提供必然性和合法性,这门科学是一门归纳的、内部的、描述性的和分析性的科学。这门科学的方法是直接观察法,并且只要它所认知的现象是纯心理的,它就必须先于并包含那些研究身体现象的科学分支。第二,这些心理现象与有机体保持着一种普遍而统一的联系,而通过有机体,我们可以进行生理实验,并让这种实验发挥双重效用:分析现象的起因并确证这些现象的经验普遍性。第三,如果我们不能从身心联系的角度来解释一切心理现象,或者不能证明这些现象离不开这种关系,科学就永远无法达到完满,科学律也永远无法获得最大的普遍性。

*  *  *

[1]《心理学手册》第1册第2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