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认知.情感.意志

乐读窝 > 哲学心理 > 认知.情感.意志

第四节 意识的神经条件

书籍名:《认知.情感.意志》    作者:詹姆斯.马克.鲍德温



1.一般条件

关于意识的身体基础,共有两大理论。第一个是由卢先生[4]提出的,认为当我们考虑神经过程的最普遍形式也就是应激性时,神经过程其实到处都是有意识的。根据这个观点,每个神经中枢也就是所谓的弧都有它自己的意识,个体的普通意识只是我们所拥有的许多低级意识的结果。可以这么说,大脑意识是我们唯一意识到的意识,但在脊髓和所有的神经节中也都有意识。另外一个或一类理论认为,要想在神经系统中找到意识,前提是这个系统得先有一定程度的发育。所以,在系统的发育过程中,意识只出现在某种整合或“上行生长”阶段。这个理论广为心理学家接受,不过,这种接受更多的是出于分类的目的,而非积极论证的目的。根据这个理论,我们不能否认意识在低级中枢的存在。

另外,我们的个人意识似乎也代表了一种缓慢的、困难的和受阻的——因此也就是高度成熟和平衡良好的整合状态。最顺利的反射都是无意识的,最艰难的决定都是最有意识的。所以,在神经基础上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是必要的——至少是为了得到生动清晰的意识。

另一方面,当前的一些思考更支持卢先生的理论,因为它们表明我们的区分都是随机的。此外,这些思考至少为我们引入了一些假设性的证据来证明意识与神经反应具有同样的范围,这些思考包括最近的关于所谓多重人格的存在证明,多重人格可以在催眠状态下于同一神经机体中诱导出来。关于多重人格,有人解释说,由于高级中枢受到了抑制而缺少意识内容,所以低级中枢便把以前落在意识范围之外的经验提供了出来,无论如何,这个解释倒是挺有吸引力的。此外,在动物机体中,我们很难指出意识的产生至少需要多大的神经复杂度。我们前面说过,大脑和脊髓神经节之间确实可能发生功能替换,而这一现象可能表明,意识具有一个共同要素。

2.特殊条件

关于神经中枢里的意识都有什么直接条件,又产生了一个问题。假设一个神经机体具有产生意识的能力,那么在什么样的具体状态或情况下,它才能产生连续的意识呢?当前,这个问题的答案更多的是猜想。赫尔岑认为,意识来源于中枢细胞结构的分解或消耗,而这个观点似乎也最有说服力。因为我们知道,注意作为一种集中精神和消耗能量的状态,也是最生动的意识状态;而当大脑无事可做时,比如在注意分散状态或安逸状态时,意识则最为模糊。此外,在睡眠和类似状态下,大脑过程很大程度上会因为缺乏感官刺激或运动刺激而沉寂下来,这时候大脑几乎达到了无意识水平,化学反应和分解则会引起活跃的思维、热量的增加和大脑有机废物的积累。

意识的产生需要整体机制处于正常状态,任何供血障碍以及大脑血管堵塞都会引起眩晕和昏厥。我们一般会说,大脑具有正常的生理关系时,其健康活动可以产生清晰的意识。我们还要记住一点,针对意识产生条件的一切假设都不能阐明意识究竟是什么。关于这一点,就连生物学家施耐德也深信不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