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认知.情感.意志

乐读窝 > 哲学心理 > 认知.情感.意志

第22章 情绪的性质和持续时长[1]

书籍名:《认知.情感.意志》    作者:詹姆斯.马克.鲍德温



第一节 情绪的性质


1.心理兴奋

我们可以用“兴奋”一词来描述围绕心理活动而产生的情感状态。兴奋意味着刺激,就如身体刺激会带来扩散程度不一的身体反应或兴奋一样,表象、观念也会激发高级的情感状态,这些状态都具有被我们称之为“兴奋”的扩散特性。想象一个会输出三段论而没有任何情感或感觉的逻辑机器时,我们同时会想象这个机器没有心理兴奋。是否具有兴奋是人与机器的区别,“冷静”就是指情绪性兴奋的缺失。现在,我们从意识方面来思考这种兴奋,并为其冠以心理兴奋之名。在揭露出它的内部方面之前,我们暂时不考虑它与神经扩散的关系。

2.情感的相对性

情感的一般本质取决于身心过程,这也说明了情感为什么在不同的和相同的条件下,会如此多变。如果情感可以遍布于意识,那么当前的情感状态必然起源于复杂的身心条件。对比原理既可以适用于感觉现象,也可以适用于情绪状态。

3.情绪表达

催眠现象表明,情绪存在于反应性意识中。情绪可以指兴奋形式,这时候它们代表的是强烈的刺激条件,而它们的基础则是明显的神经变化过程。情绪也可以单纯地指兴奋,这时候,它们代表了神经活动的扩散外向波,源于大脑中枢的强烈活动。从性质方面来看,特殊情绪与位于特殊器官部位、具有特殊方向的神经释放相关联,结果使肌肉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收缩。虽然这种肌肉收缩在四肢中更为强烈,但脸部肌肉才最能清楚表达情绪,肌肉运动最终会化为肢体的剧烈抽搐。我们对这些情绪表达形式已然是非常熟悉,我们生来就有察言观色的潜能,后又辅以经验的磨砺,久而久之,就能够快速解读这些外在表现并迅速做出本能反应。虽然我们都会看人脸色行事,但只有训练有素的观察者才能够解析普通的面部表情。

心理学家把不同的情绪与特定的肌肉关联在一起,并因而取得了很多进步。一般来说,每个主要情绪的表达都不是通过单单一个肌肉的收缩而完成的,而是通过一组肌肉的协调作用而完成的。婴儿的哭泣或微笑是一个大范围肌肉神经分布的问题,而成人的全部面部表情,类似于思考或笑的表情,都集中在眉头或嘴上。通过观察别人,或对着镜子刺激情绪,我们就能很容易得知主要表象情绪的一般表情。我们无须过于细致地研究这些表现,因为细节实在太多,索之无益。

催眠状态,尤其是在强直性昏厥状态中,我们可以很好地研究表情。

基本的情绪表达都是冲动性的。幼儿为了生存发育的缘故而继承了必要的生命反应,除此之外,还继承了某些表达快乐和痛苦、喜悦和悲伤的肌肉动作,如笑、哭、叫、抽泣等。在很早的时候,我们就有了一些比苦乐喜悲更为独特的情绪,包括恐惧、好奇、愤怒、爱、嫉妒等,它们也都伴随有相应的反应。根据我们对心理成长的认识,我们猜测,这些早期情绪要等相应的神经基础发育好后才能出现,也就是说,要等某些皮质中枢发育好后才能出现,这些一般的情绪若非是高昂和激动性的,就是低沉而约束性的。

4.情绪的物质基础

要全面思考表情问题,我们就需要既考虑神经系统的生理运作,又考虑意识现象。我们可以把专属于情绪兴奋的神经过程方面称为情绪的神经因子,用来代替“表情”这个容易招致非议的词。我们要问:这个因子由什么种类的神经过程构成?随着意识情感的变化而变化的神经过程是哪些?

根据前面定义的神经系统的一般概念,我们认为只有在神经系统得到高度的整合时,个人意识才能出现。我们还认为,感性只是意识的另一个名称,强烈的意识就是强烈的感性或者说是兴奋。所以,兴奋是神经整合活动非常强烈或者说非常复杂和不稳定时的意识,这就是情绪的神经因子。情绪表现是神经因子的外向方面,中枢的复杂性是指神经冲动的扩散性,不稳定性是指神经冲动易于释放,这是情绪表现的两个特征。

5.情绪的有意识扩散

前面已经指出,扩散性是情绪的神经基础的一个要素,同样,扩散性也是心理兴奋的一个显著特征。强烈的情绪会遍及整个意识内容,使得我们的思想流也相应地变得庄重、欢快、激动或低沉。不仅如此,我们还会对我们的情感进行一定程度的客体化,如此一来,外部世界也染上了我们的情绪。这可能是因为我们无法控制强烈的情绪,无法驱逐它,也无法将它固定在它独有的客体上。更为基础的机体条件尤其如此,它们给了整个意识以基调,比如,消化不良总是会毁了我们的心情。

6.情绪和激情[2]

当我们没在想我们的朋友时,我们爱他们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介绍一类可用“激情”一词来描述的现象。激情是指情绪在深度上的增长,不过代价是表情的丧失。我们已经对身心习惯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我们猜想,情绪会在几个习惯性的反应形式中得到增强。心理反应在知觉、潜意识信念和兴趣中变得秩序井然,如此一来,情绪在心理上具有了潜意识形式。一个男人对未婚妻的爱会经常出现在意识和表情中,而对妻子的爱,则需要失火或溺水这样的意外事件,才能进入他的意识。然而,情绪性兴奋依然是激情的表达方式,普通意义上的激情用来指这些激烈的情绪表达本身。然而,真正的激情是一个深层次的、普遍的情绪动机,它是性格的一个构成部分。

在最为显著的激情当中,有一部分激情明显是先天性的,另外一些则可以追溯到偶尔重现的情绪经验。最为独特的一类情绪可以称为感情和情操,感情起源于一类更为有趣和个人化的情绪,比如同情、爱、蔑视、慈爱、坚韧、悲观等。情操则起源于一类更客观、更中性的情绪,如钦佩、尊敬、宗教或非宗教态度、爱美、道德等。

7.情绪理论

关于情绪性兴奋的本质,有三个一般观点:知性论认为所有的情感都是观念情感,产生于观念之间的相互矛盾或支持的关系,该理论很明显无法解释感官情感。生理理论把所有的情感都当作是具有不同复杂程度的感官情感,认为情绪是机体快乐和痛苦的高级形式,是一个生物功能。这个理论不能解释高级的情绪,或者说,不能普遍地解释情感特性。根据该理论,整个情感生活都贯穿着合成统一。原始论不同于上述理论,它认为情感特性是原始的主观事实。前面对情感的所有阐述都是对这个“原始”观的论证。

8.情绪的复制

我们前面已经描述过情绪产生的条件,从中,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看到情绪复制所遵循的规律。如果只有先出现一个观念性客体,才能出现一个情绪,并且只有先恢复最初感觉的大脑条件,才会出现相应的观念性客体,那么观念联系律将同样也是情绪性兴奋的复制律,它们的基础是动态的大脑过程。

在意识中,情绪复苏依赖观念复苏,就像最初的情绪依赖表象一样。然而,在这些观念中,我们发现了被记住的肌肉感觉和机体感觉。通过回忆一件悲伤的事情或做出悲伤的表情,我可能都会感觉到悲伤。如果我想不起悲伤的事件,就可能会产生悲伤的情绪。

此外,我们可能会猜想,随着这个或那个实在因子而变化的情绪,可能也依附于复苏的经验。当我们记起一个事件,并确认它确实发生在我们的过去中,那么这个事件所激发的情绪就会因此而具有一个新的性质。现在,当回忆起过去令我愤怒的事物,我可能会觉得感激或怀念;回忆起以前的希望,可能会觉得懊悔;回忆起过往的恐惧,可能会觉得得意。或者,我可能会自主地驱逐当前的思想流,恢复最初经验的条件,并因此获得原始的情绪。回忆感觉经验时,实在感会更强,原来的情绪会以或高或低的强度回归。这是因为,在感觉经验中,客体与我自己的情感联系地更为紧密,故而很难放在一个新的情绪背景中。

初始情绪得以复苏时,我们得到的将不只是初始状态的图像,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感觉状态。回忆痛苦时,我就是痛苦的,虽然这两种痛苦并不一定一样。比如,我能清晰记起牙疼,因为是记忆,所以,这个痛苦已经失去了它的感觉因子,但是它具有记忆因子,所以它是实在的。如果这个痛苦过于强烈,那么我也许会真地感觉到牙疼,也就是说再次获得了它的感觉因子,如此一来,这种痛苦就变成了幻觉。我们可以在脑海中刻画面部表情,这是唤醒类似情感的最直接的表征性手段,我们已经在同情情绪提起过这类现象。

这可用于解释群体中的情绪传染,也可以解释社区和国家范围内的大众情操。恐惧可以在人群中飞速传播,这可能是因为人们半无意识地解读了旁边的人的肌肉表情和言语表情。可以说,我们从我们所居住的情绪气氛中,把流行时尚、道德和习俗吸入了我们自身。

9.联想引起的情绪迁移

最初由某个观念引起的情绪兴奋,可通过联想而迁移到别的观念上,这一现象很常见。因为黑色会使我们联想到葬礼,所以这个颜色就变得令人抑郁和悲伤。同理,大早上看到邮递员,会让我们精神一爽。实际上,我们在前面已经说过,深刻的兴趣源于我们对起初无趣的事物不断耗费情绪或行动。当观念已经变得模糊而沉入了潜意识时,象征主义的整个范围和艺术的暗示性都依赖于观念所引起的情感。

10.情绪冲突

一切心理冲突都是情感的冲突,说观念相冲突,其实是说我们感觉它们冲突,也就是说,这些观念把冲突带入了情感生活,所以,我们常说的情感和理性的冲突,其实纯粹是情感的冲突。“理性”在这里指思维的动力方面,说明真理有多大的强度可促使主体投入行动。就算我透彻地理解了一个真相,可能也不觉得否认它有什么不对,只有当这个真相既引起了我的情绪又促使我行动时,它才会引起一场争霸赛。但是情绪冲突是真实的、悲剧性的,尤其是围绕义务的问题而展开时。情绪下面的观念的持久程度和强度才能决定胜利落谁家,所以,情绪冲突指出了不同真相种类对主体的把控力度。有人会屈服于感觉因子,有人更青睐更为间接的、观念性的真相,而另外还有人则可能在不同的真相类型之间摇摆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