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微精通:轻松到不可能放弃的技能学习手册

乐读窝 > 科普学习 > 微精通:轻松到不可能放弃的技能学习手册

大脑可塑,用进废退

书籍名:《微精通:轻松到不可能放弃的技能学习手册》    作者:罗伯特.特威格尔



我们都受困于这样的印象:大脑决定行为方式。过去的很多年里,人们认为大脑灰质的数量恒定,更糟糕的是,从20岁起,或多或少会开始退化。现在我们知道这完全是错误的。神经系统的生长和改善贯穿人的一生。迈克尔·莫山尼奇(Michael  Merzenich)博士是研究大脑可塑性的一流学者,他这样写道:

大脑塑造是一个物理过程。灰质实际上能变厚或缩小,相应地,神经连接可得到锻炼并增强,也可能被削弱甚至切断。大脑的物理改变会体现在能力的改变上。例如,我们学会一个新舞步时,它反映出大脑的一项新改变:负责指挥身体走出这个舞步的新“连接”(神经通路)已形成。如果忘记了某人的名字,这也是一种大脑改变的表现,说明负责记忆的“连接”退化甚至损坏了。这些例子表明,大脑的变化可以导致技能提高(如学会新舞步),也可能导致技能退化(如忘记别人的名字)  。①

“用进废退”这个词用在我们具有可塑性的大脑上再贴切不过了,和微精通也有明显的关联。微精通具有多样性,能快速学习,所以,在一生中,我们始终有机会持续动脑,让大脑得到充分的锻炼。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生活导向的微精通获得起来更“自然”,类似我们祖先狩猎采集式的自由博识的生活方式,而不是现代靠电脑屏幕实现的受限的媒体生活方式。

大脑的连接方式决定了微精通有明显的进化优势。处于险境时,大脑会非常专业地断开连接。

我们前面提到过古典吉他演奏者或其他人群遭受的肌张力障碍病痛,如果人体的某部分被持续高强度使用,比如手和手指,其他部分却闲置,大脑将调整连接,一定程度上认为手指和手腕周围区域都是没用的。久而久之,根据“用进废退”原理,巨大的差异会使没用到的区域“停业”,甚至导致其他用于弹奏吉他的“零部件”都失去控制。最后,吉他弹奏者什么都玩不了了。我们已经了解到,重建连接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即用整个手臂来演奏,而不是只用手指,这能使大脑慢慢重归平衡(不会过于刻意),为人体构建一张合理的“神经体系图”。

赫布律(Hebb’s  law)是神经学的一项基础发现,认为“同一时间被激活的神经元间的联系会被强化”。如果你第一次去巴黎旅游时遇到下雨,这两件事就会总被联系在一起。更广泛的含义是,经验越丰富、越多样化,对感官的影响越大,事情在大脑中留下的印象越深刻,大脑连通性也就越强。这不但能增强记忆,还能防止衰老。

惊讶于当前老年痴呆症发病率如此之高的人,一定会同意莫山尼奇博士的观点。他的大脑训练公司主要治疗认知衰退患者,认知衰退使人缺乏多种感觉需求。靠自动驾驶仪活着是容易的,但长此以往,人的基本认知能力会丧失殆尽。与之相反,自由博识的生活方式会让你的大脑充满活力。

这世上只有3.4%的人是“天生的专家”②  ,其余人想成为专家都需要依靠外部力量,通常靠经济。在商业领域,那些伟大的“呼风唤雨者”博采众多传统独立领域之长,研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基于自由博识的生活方式,他们不仅强化了自己的认知能力,也实现了物质繁荣。这也是一种用进废退。



锻炼记忆


你最后一次想要把东西记在脑子里是什么时候?现在有了4G手机,我们真的什么都不需要记,不过我们也能意识到,这是一场小小的灾难,我们的长、短期记忆都因之受损。

如果像专业人士那样总是重复做一件事情,大脑中已有的神经网络将得到强化,但不会产生新的神经通路。也就是说,中、短期记忆的使用越来越少。有一项直觉经验最近才得到科学的认可:记忆不被使用就会衰退。如果不去需要自己确认各种方位的新地方,比如记商店位置,找返回酒店的路,甚至记停车位,你会逐渐失去认路的基本技能。把记忆作为一种技能来训练,对人是有帮助的。

记忆方法有好有坏,庆幸的是有些诀窍管用。例如,持续制作内容精确的旅行手账,附上照片,回忆起来就会容易得多,因为大部分需要回忆的内容都已呈现眼前。

如果我们对周围一切都非常熟悉,看见了也只不过是扫一眼,知道个轮廓,这样在大脑中形成的印象就不深。日复一日,越发熟视无睹,我们将生活在一个只知大概、不懂细节的世界里。因此,神经学家及学习专家迈克尔·莫山尼奇总是试图改变他的回家路线,以保证他每天都能注意到新东西。同时他也和别人谈论这些新事物,这更加有助于提高记忆力。

这样做就够了吗?有一点有些特别,甚至颇具讽刺意味,那就是,一个人只有记得时,才会用到自己的记忆。斯坦利·卡兰斯基(Stanley  Karansky)博士在90岁时仍自称是终身自我教育者。与其浅尝辄止,每个新的兴趣点都该转化为一个充满激情的、走向精通的新课题。在一次与诺曼·道伊奇(Norman  Doidge)博士的访谈中,他说道:

5年前,我对天文学有了兴趣,成为一名业余天文爱好者。我当时住在亚利桑那州,那里的观测条件非常好,所以我买了一架望远镜。我愿意全身心地投入我的兴趣爱好中。然后,在水平提高后,我就不花太多精力在这方面了,而把学习触角伸向了别处。③

卡兰斯基博士实质上是对其各种兴趣逐项实践了微精通,这种专注的、强效的学习给他带来了健康回报。尽管他曾两次心脏病发作(分别在65岁和83岁),但都完全康复了。相反,他的父母没有他这种对学习的痴迷,去世得比较早,他的母亲在四十多岁时、父亲在六十多岁时就走完了一生。

痴呆症的加重不仅与“不学习”相关,年复一年,患者也会对周围环境越发觉得“单调乏味”,敏锐感和兴趣度日益降低也是因素之一。缺乏准确度会减弱工作记忆,这是很多慢性认知障碍患者病程的第一阶段。事实上,你可以学习任何东西,去做实验,沉迷于一项具有游戏性的技能训练,拥抱微精通理念,这样就再也不会觉得无聊了。



书本靠后,感官向前


别惦记着艺术创作,努力完成就好。让其他人来评判好坏,不管他们喜爱与否。评价的过程会创造出更多的艺术。

——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

现在大多数的知识传播都依靠基于文字的教学,要求标准、规范和可控。在以前的年代,学校的艺术课都是有关绘画的微精通实践,现在不一样了,你可能还得阅读艺术理论书籍,并且学习艺术评论。

人们认为以文字为基础、书本为中心、再加评论的学习模式比其他方法的效率要高,所以忽视了探寻和观察的作用。然而,微精通方法与大脑的实际运作方式更合拍。

因为布满了多感官而非单感官神经元,大脑能够同时记录声觉、触觉、嗅觉,甚至痛觉,这一发现支持了大脑具有高度互联性而非局部分割孤立的观点。大自然决定了我们能够博识,我们的各种感觉不仅能联合起作用,实际上还能互相促进。如果你在吃培根前听到了它在锅里发出的“滋滋”声,那嚼起来一定会觉得更加美味。  ④

人要先能感觉到某种声音,才能对其有所认知。研究表明,如果在听到声音的同时感受到相应的空气振动,你对这种声音的辨识度会加深,即便只是风从你的脚踝边掠过。⑤

有这么多的感觉相互沟通、交融、激发,难怪会有通感(联觉)出现,即一种感觉的唤起不经由直接刺激引起,比如人们会视音乐为各种色彩,这叫色听联觉。

关于大脑的陈旧的、错误的观点是:每种感觉都有自己的一一对应区域,联觉是异常的,是一种大脑损伤现象。一些脑损伤的人有时会表现出很强的联觉能力,也加深了这一谬误。但是随着对多感官神经元认知的提高,我们开始看到,联觉并非无关紧要的经验之谈和边缘科学,而是身处关键地位。

神经学家现在认为,“超刺激”效应是存在的,它是一种脑力协同效应,我们联合各种感觉认真做研究时就会产生这种效应。它深嵌于大脑连接中,催生更快、更优的学习效果,也让我们有能力关联其他感兴趣的领域。

微精通通过探索那些要求我们使用多种感觉的任务,用这种自然而更优的学习方法来重塑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