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微精通:轻松到不可能放弃的技能学习手册

乐读窝 > 科普学习 > 微精通:轻松到不可能放弃的技能学习手册

跳出“过于复杂”陷阱

书籍名:《微精通:轻松到不可能放弃的技能学习手册》    作者:罗伯特.特威格尔



复杂性科学家塞缪尔·阿贝斯曼(Samuel  Arbesman)的《过于复杂》(Overcomplicated  )一书涉及一个世界上普遍存在的问题:控制生活的系统和技术被大量应用、扩散(而且我们还不能完全理解),我们正在失去对其的控制。⑧

微精通让我们有机会聚焦于微小、简单和精妙。你可以在实验煎蛋卷中学到它所有的内在奥妙,而不会困于“过于复杂”的陷阱之中。每攀登一个新的精妙高度,大脑都会分派单独的神经元来执行任务,在以前的学习中则需要一整圈神经元的参与。

这个世界是个不可思议的地方,有精美绝伦的大自然,有幽默有趣的人类。但在最近的一百年里,它变得异常复杂。历史长河中,人类大部分时间处于狩猎和采集状态,这是一种简单生活,但存在实现精通的各种可能,你可以从微小、简单的事情做起。

而现在,尽管创造出了很多美妙的“玩具”,人类也有了不小的进步,却也给自己垒了一道“复杂门槛”。你要发展自己的兴趣?那请先跨过相应的门槛。这让人望而却步。光做事情是不行的,你还需要合适的装备、任职资格,或许还要博士学位、保险、许可证等。所有东西看上去都复杂得荒谬至极,搞得我们都要靠边站了。你要么拒绝,要么屈服并融入遵循“复杂仪式”的不透明小角落。(我有个朋友醉心于石油公司的合同,把它们看作是接受了石油公司的大脑训练后,某种接近开悟的承诺。)或者你可以抛弃所有有点复杂的东西(包括那些精妙的),但这样世界就会变得愚蠢透顶了。

要避免淹没在错综复杂的事务中。将任务分解成多项微精通后,我们将回到简单而精妙的有益世界中。



①  参见迈克尔·莫山尼奇:《软连接:大脑可塑性新理论如何改变你的生活》(Soft-Wired:  How  the  New  Science  of  Brain  Plasticity  Can  Change  Your  Life  ),Parnassus出版社,2013年。

②  参见罗尔夫·林格伦(Rolf  Bøe  Lindgren):《从五大人格特征看雷蒙德·梅瑞狄斯·贝尔宾的团队角色论》(R.  Meredith  Belbin’s  Team  Roles  View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Big  5’  ),挪威奥斯陆大学心理研究所研究论文,1997年。

③  参见诺曼·道伊奇:《重塑大脑,重塑人生》(The  Brain  That  Changes  Itself:  Stories  of  Personal  Triumph  from  the  Frontiers  of  Brain  Science  ),Penguin出版社,2008年。

④  该研究始于2012年,由牛津大学实验心理学系的交叉研究实验室(the  Crossmodal  Research  Laboratory)负责人查尔斯·斯宾塞(Charles  Spence)主导。

⑤  参见布莱恩·格克(Bryan  Gick)和唐纳德·德里克(Donald  Derrick):《空气触觉与语音感知的整合》(Aero-Tactile  Integration  in  Speech  Perception  ),《自然》(Nature  )第462期(2009年11月26日发行),第502-504页。

⑥  1英寸等于2.54厘米。——编者注

⑦  参见克利福德·皮科夫:《性、毒品、爱因斯坦和精灵》(Sex,  Drugs,  Einstein  and  Elves  ),Smart出版社,2005年。

⑧  参见塞缪尔·阿贝斯曼:《过于复杂:无法理解的技术》(Overcomplicated:  Technology  at  the  Limits  of  Comprehension  ),Penguin出版社,2016年。



多项微精通的协同效应


实现一项微精通挺好,但是你会想要实现更多,这是自然规律。不管是手工酿造啤酒、跳踢踏舞,还是研究核物理,如果你获得的微精通都在同一领域,那你离专家就不远了。一个人如果在自己的领域里实现了一定数量的微精通,而且工作相当称职,那么定义其为专家是有道理的。

认真学习要求我们保持专注和正确的方向,但这并不意味着在生活中我们只能对一件事情感兴趣。搞清楚正确的学习策略很重要,我们肯定需要聚焦并跟随这些策略。至于生活策略,则有更微妙的要求。

每天做同样的事情会让你无聊到想死,但是在一段时间内,设定一个精通某事的目标并每天练习,就是行之有效的学习策略了。完成后,你转向新的东西,或许是一项新的微精通。走上正轨并保持方向,直到自己觉得这样的一成不变太枯燥,然后再变换轨道。

微精通能实现轻松跨界。我们并非想成为专家。如前所述,有研究显示,只有3.4%的人天生容易成为专家。如果你不属于那3.4%,就好好学习吧;就算落在这个范围里,也认真努力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这方面开展了广泛研究,罗伯特·鲁特-伯恩斯坦(Robert  Root-Bernstein)博士有以下研究成果:

我们发现,相较于一般的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跨界的可能性更大,比例为:摄影师-2倍,音乐家-4倍,艺术家-17倍,工匠-15倍,非专业写作作家(如诗人或小说家)-25倍,表演者(如演员、舞者或魔术师)-22倍。①

这些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已经是专家了,但他们还对专业之外的领域感兴趣,从中获得了很多新的视角,这反过来增强了他们的专业性。

不是只有天才才能成为博学家,人人皆可,你要做的就是实现多项微精通。对当前职业的兴趣体现了我们的需求和意愿,但是不要吊死在一棵树上。如上所述,就算你想坚守传统的单一职业,也需要用多项微精通来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

如果你的孩子看上去在科学上有超乎寻常的天赋,尤其是数学和物理,你可能想要请一位数学老师,希望自己的早教措施取得卓著成果。

但沃尔特·阿尔瓦雷斯(Walter  Alvarez)博士可不这么认为。他的儿子路易斯(Luis)是个科学天才,但他却把他送进一所以艺术和手工著称的学校,以此实现通识教育。路易斯没有沿着高等微积分的道路一路狂奔,而是先做了技术制图和木工方面的工作。这并没有妨碍他后来继续研究科学,最终赢得196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路易斯把他的成功归功于自己能够搭建任何想得到的实验装置,这和他接受的通识教育及职业初期的工艺工作密不可分。

著名美国宇航员斯多里·马斯格雷夫(Story  Musgrave)曾说,提高精细动作技能也对他的成功很关键。他在农场长大,从小学习修理各种东西,这种修理技能对空间站工作至关重要,对他后来取得工程和医学学位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于博学背景的优势,有一些非公认的见解。罗伯特·鲁特-伯恩斯坦博士曾对一些科学家和工程师做过问卷调查。问题是:“你认为艺术和手工教育对科学创新者有用甚至必不可少吗?”82%的人回答了“是”。②  艺术和手工是微精通的天然家园——具有各种特性,比如独立性、可扩展性、可复验性、可定义性等。

科学家和工程师不是唯一需要从其他领域获取灵感的人,艺术家和作家也需要从非艺术背景中得到启迪。

威斯坦·休·奥登(W.  H.  Auden)、萨默塞特·毛姆(Somerset  Maugham)、安东·契诃夫(Anton  Chekhov)、大卫·福斯特·华莱士(David  Foster  Wallace),这些文学大家在文学追求之外,都接受过数学或科学教育。

福斯特·华莱士曾是青年网球运动员。杰克·凯鲁亚克(Jack  Kerouac)、肯·凯西(Ken  Kesey)都曾是美国橄榄球运动员。阿尔贝·加缪(Albert  Camus)曾作为守门员效力于阿尔及利亚国家足球队。塞缪尔·贝克特(Samuel  Beckett)在他的家乡爱尔兰曾是著名的板球运动员——他是唯一入选号称“板球圣经”的《维斯登板球年鉴》(Wisden  Cricketers  ’  Almanack  )的诺贝尔奖得主。

1912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阿列克谢·卡雷尔(Alexis  Carrel)的母亲从事蕾丝制作工作。小时候,他的母亲就教他缝制非常小而复杂的图案。后来,他将这项技能用于外科手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汉斯·冯·奥伊勒-切尔平(Hans  von  Euler-Chelpin)上大学时专注于美术,后来因对色彩感兴趣而进入科学领域,最终于1929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世界一流天体物理学家雅各布·沙赫姆(Jacob  Shaham)曾说:“表演教会我如何读懂方程式,就像角色读懂剧本一样,这给了我热情和激励。”

所有这些卓越的成就都阐释了一个道理:拥有多领域专长能产生协同效应。除此之外,协同效应还指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实现多种微精通不但能使你成为厉害角色,用引人瞩目的人生来出尽风头,每项微精通还能让你学到更多的知识并更有效地运用。

不论是学术类还是实用类,关于不同领域知识间的协同效应鲜有研究。毕竟,这该归到什么学科下呢?伦敦大学的卡尔·冈布里希  (Carl  Gombrich)倒是做过一些研究。他发现那些同时学习科学和艺术并通过英国中学高级水平考试(A  Level)的学生(在英国不多),日后更有责任心和领导力。研究数据的样本标准差达到6,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③

你懂得越多,越能对事物提出不同观点,对你也就越有利。不同领域间的知识常以惊人的方式互相取长补短。毕竟,创造的核心是将从未有过交集的东西融合在一起。

协同效应是系统中各组成部分相互受益时释放出来的额外能量。某种意义上像是系统内的规模经济效应。这不是个新概念,事实上差不多在亚里士多德(Aristotle)的时代就存在了,通常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不过这种表达会削弱协同效应真正的神秘内涵。

像系统协调一样,创造力方面也有协同效应,毫无关联的点子碰撞、交融而产生新想法。我们已经看到与协同障碍相关的技能是如何互相“拆台”的,但是也有会产生协同效应的技能。例如,从合气道中学到的能力对任何身体技能的学习都有帮助,从打高尔夫球到学习舞蹈。

系统思考是指以整体性眼光看待一个系统,而非割裂各个部分。一辆停着的汽车只是一堆零部件的集合,“汽车+驾驶员”才算是系统。想要赢得一级方程式锦标赛,你得考虑整个系统,包括控制系统、反馈系统、赛车手、赛车。只简单地看看引擎、变速器、空气动力学套件,你得不到最优的解决方案。视“车+人”为一个系统,我们就能想到协同组合的问题,考虑人与车各部分的关系问题,从而优化这些关系,选择真正合适的轮胎和燃料,提高赛车手的技能。

某种程度上,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总有系统思考的身影,比如考虑机构(如学校)对个人的影响时它就会出现。我们私下里都承认,“好学校”存在各种因素精妙结合而产生的协同效应,如氛围、资源、优秀老师,而训练有素的校长懂得如何做好管理工作。

完成过小组作业的人可能都曾体验过协同效应的威力。在全组人的共同努力下,比起单兵作战,每个组员的毅力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幅提升。

(这些例子也可能说明“协同效应”这个概念不够明确,所以还原论者对其持怀疑态度。有关还原主义科学家的一个笑话总结出了这一点:科学家把一只蝴蝶分开,每部分贴上标签,然后被问起蝴蝶去哪儿了时,他的回答是:“什么蝴蝶?”)

协同效应会出现能量的突然增加,如同量子跃迁式的巨大突破,而非线性进程的稳步上升。实现了很多微精通后,再学习另一项时,所有技能会有突如其来的提高。

练武术的人常会觉得进度缓慢,这说明遇到了瓶颈。一段时间后突然出现了质的飞跃,他们心花怒放,期待继续进步,但是很快又会遇到瓶颈。这个质的飞跃就是微精通间的协同效应带来的。

你可以把大规模的活动分解成较小的多个微精通。从烹饪到武术,学习任何东西都可以用这个方法。比如学习合气道,需要实现好几项微精通:四种锁技、各种摔投技,精确的步法和移动等。

实现一项微精通可能对那些你已经掌握了的技能没什么帮助,但有些会产生明显的协同效应,能自然地相互促进。要想精通整个领域,可行的办法是画好循序渐进的路线图,规划好能产生协同效应的各项微精通。这和“掌握基本知识”不同。每项微精通都是独立的,不需要因他者而起作用。但是,它的完成可以使已学会的微精通更有活力,从而促进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