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重新定义增长:无重塑世界经济的新发展模式

乐读窝 > 哲学心理 > 重新定义增长:无重塑世界经济的新发展模式

自然资源“大挤兑”

书籍名:《重新定义增长:无重塑世界经济的新发展模式》    作者:马丁.R.斯塔奇



本书将会详尽诠释资源密集型工业模式在经济、社会、环境方面带来的重大影响。要知道,这些影响并非凭空出现的,早在20世纪60年代,环境问题就引发过激烈的讨论。可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这类环境问题基本上只被看作工业化进程的副作用,而与经济本身无关,人们也不认为其会真正损害经济增长。非专业领域的读者可能还没有发现,过去数十年中的情况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环境恶化的速度加快,对全球的影响范围扩大、程度加深,并已经开始威胁当前人类的财富创造模式。全球经济规模之大、发展速度之快,正在耗尽那些人类赖以发展的自然资本。从这个层面上说,全球经济发展的成功反倒又拖累了全球经济。

大家讨论最多的环境威胁就是全球气候变化以及随之而来的可怕后果,比如海平面上升、生物多样性流失、生物生产力下降、风暴旱灾加剧等等。但地球科学家们认为,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全球性环境问题也同样严峻。

•  淡水资源短缺:预计到2030年,全球大多数人口生活的区域都将出现不同程度的淡水资源短缺问题,其中有1/3的人口将面临生活中淡水资源供应不及需求量50%的窘境。这背后的原因是农业、工业以及能源领域对水资源不加控制、缺乏规划的使用,尤其在能源领域,这一趋势更加明显。

•  氮和磷:由于农业肥料的使用,氮和磷这两大重要的食品营养物质在全球的流动已经受到极大的干扰。在合成肥料中,磷酸盐是重要成分之一,虽然在摩洛哥以及西撒哈拉能够开采到高纯度的磷,但长期的供应能力如何,以及按照当前成本水平进行开采是否合理,仍要打上大大的问号。更重要的问题是,当前有70%的磷没有得到循环利用,而是直接排入了湖泊和海洋中,这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海洋死区扩张。这种难以替代且供应有限的食物养分,人类竟毫不犹豫地全部倾倒进海里,简直骇人听闻。

•  海洋资源耗竭与海洋污染:多年前,许多地区就已经出现渔业资源锐减的状况,这个问题现已遍及全球。按照全球平均值计算,每一美元支出(劳动力、设备等)的捕鱼量自1975年以来已经下降了83%。在过去几十年中,海洋污染也已经成了全球性问题。现在塑料污染总量为每年800万~1  200万吨,如果按这个速度计算,到2050年,海洋中的塑料将会超过可食用鱼类的数量。

•  生物多样性流失:这可能是最令人担忧的问题了。当前生物多样性流失速度比生物自然灭绝速度要高出8~100倍,科学家们认为这可能就是第6次灭绝——全新世灭绝事件,其规模和程度都比历史上的前5次更为严重。这不仅仅涉及那些鲜为人知的物种,最近一项科学研究显示,全球75%的大型动物都面临灭绝风险,其中包括大家所熟知的老虎、豹子、大猩猩等。至此我们已经真正踏入了“人类世”。

这个威胁清单还可以列得更长,表土侵蚀、沙漠化、海水入侵、海洋酸化、滥伐森林等现象都日益严重。这里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为了说明一个事实,人类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土地、水源、空气、养分和动物,几乎都受到了全球性的威胁。“地球承载界限”研究团队提出了地球健康的9大组成部分,按照当前的情况,人类已经在4个部分上超出了地球承载界限。

非营利组织“全球足迹网络”利用另一种方式对当前的自然资源使用进行了综合分析:他们会计算每一年人类所使用的自然资源总和究竟需要多少生物表面积才能提供。1970年,分析得出的所需要的生物表面积就超出了地球上现有的生物表面积红线,也就是说,早在1970年,全球经济就已经出现赤字。从那时起,我们仍然使用着更多的资源,到2015年我们已经使用了1.6个地球的资源,而且那些发达国家所使用的资源总量是它们应有份额的2~5倍。

环保运动有时会被指责是危言耸听、言过其实,但是,在撰写本书的过程中,仔细审视各类环境数据后,作者认为在当前形势下,是时候敲响警钟了。

当前问题的严重性来自多个方面。从严格的经济学角度出发,是因为人类的滥用、损耗和污染,当前自然资源自身的生产力正在急剧下降(本书将会罗列出大量的事例)。由此引发的问题就是,人类发展历程中将自然资本转化为其他资本的模式还有可能一直奏效吗?

未得到充分重视的另一点就是,当前大部分环境问题都可以归结于人类对原材料和产品的使用。例如,作者分析了由联合国支持的TEEB(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经济学)研究,查看了其计算的全球环境破坏成本,并根据其中的根本原因进行分类,结果发现,60%~65%的成本与原材料相关,35%~40%与能源相关。事实上,人类对能源的需求以及化石能源的燃烧给资源供给带来了压力,然而原材料方面可能正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但时至今日,在各种环境问题的讨论中,后者得到的关注与能源问题相比却少之又少。

作者所强调的环境问题中有两个细节需要注意。一方面,总体来看,地球上的金属资源、化石能源并没有“消耗殆尽”,主要类别矿产的“储采比”(各类资源的探明储量与当年产量的比例)正在稳定增长。这也就意味着勘探新资源的速度比使用已有资源的速度要快,因此,短期之内全球的钢铁或石油资源不会耗竭。然而,这个大规律中也有例外。例如,欧盟已经将20种原材料列入“重点原材料”清单;制造智能手机所涉及的50种化学元素中大部分都属于稀有金属,例如铕、镝、铥,某些金属元素甚至来自同一矿床。其实这是人类的生物系统开始出现问题的表现,社会经济十分依赖自然资源系统的生产力,但人们在过去从未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另一方面,作者认为,人类向地球透支部分自然资源的行为也是可以理解的。例如,对于贫穷国家,自然资源就是它们的主要资产,所以,它们“使用”部分自然资源满足基本的生活要求,积累“股本”,本身无可厚非。但是,现在几乎所有国家都在快速地透支自然资源,越富裕的国家甚至透支越多。这看起来并不像有还款计划的谨慎借贷行为,反而更像对自然资源的大挤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