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懂男人的女人更幸福

乐读窝 > 现代小说 > 懂男人的女人更幸福

第11章 女性眼中的男人和真实的男人(3)

书籍名:《懂男人的女人更幸福》    作者:丰小虫


  纵观世界,有两个国家最喜欢用艺术手法来刻画自己心目中的救世主。其中之一是美国。我们可以试着数一数美国大片里的救世主形象:超人、蝙蝠侠、蜘蛛侠、钢铁侠、变形金刚、绿巨人……这其中的每一个形象都拍了不止一部电影,每一部都要上演救世主拯救人类的精彩场景。虽然救世主也会遇到磨难,也会对自己存在的价值感到困惑,但是人们对于他们不离不弃的信任,总能够使得正义最终战胜邪恶。政治家说美国人之所以幻想出这么多具有超能力的救世主形象,是因为美国身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总有着充当全球警察的强烈愿望。所以与其说这些救世主是虚构出来的超能力拥有者,倒不如说他们是美国人自我塑造的全能形象。

  还有一个钟情于塑造救世主形象的国家是日本。小的时候很奇怪班里的男生为什么那么迷恋日本漫画,经常冒着被老师批评家长教育的危险偷偷地看。后来终于忍不住好奇,也借来一本看了起来,才发现这东西果然有意思。日本是个地方小资源少的岛国,同时又处于地壳运动最为活跃的地带,所以日本人天生对于自己所生活的环境怀有一种恐慌的情绪,他们总是担心未来的某一天,日本会在灾难中毁灭,从地球上永远消失。基于这种思想,日本画家在漫画中不止一次地构想了世界末日那一天的可怕场景,也不止一次地把日本重生的希望寄托于虚幻的救世主。比如《机动战士高达》中的高达、《圣斗士星矢》

  中的星矢、《北斗神拳》中的健次郎、《美少女战士》中的月野兔、《死神》里面的黑崎一护……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日本,乃至整个世界才能够一次又一次地死里逃生,重新过上安宁祥和的生活。同时,日本人还十分推崇超能力,对于那些天生就有着无人能敌的特质的人更是无比崇拜。这样,漫画家又创造出了有着四维口袋的机器猫、在各方面都能力高强的机器娃娃阿拉蕾,他们虽然没有动不动就去火急火燎地拯救世界,但是同样因为无所不能而受到人们的喜爱。也正是因为这些,我的那帮男同学们才如此忘我地投入到漫画的虚构世界中,渴望感受那些令人热血沸腾的壮丽场面。

  男人们渴望拥有征服世界的能力,这由他们本身的欲望所决定。

  然而当他们带着从小就做着的拯救世界的美梦长大成人后,才发现个人的力量竟是如此渺小,这个世界有很多事情是他们力所不及的。这样,救世主就只能成为他们可望而不可即的形象,永远只活在他们的想象世界之中了。

  灾难片《2012》上映后,玛雅人关于2012年的地球末世论甚嚣尘上。

  影片所展现的逼真的地球毁灭的场景让每一个观众都心有余悸,也在瞬间认识到人类面对巨大自然力量时的渺小和脆弱。所以谣言四起,恐慌也在人们心中蔓延。然而真到了世界末日的那一天,我们却只能无奈地将希望寄托于救世主的出现。可是正如《国际歌》所唱:“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救世主只是寄托着人类的期许罢了,他们从来没有真正出现过:恐龙灭绝的时候没有出现过,玛雅人遭受天灾的时候也没有出现过,庞贝古城被熔岩和火山灰吞没的时候还是没有出现过,亚特兰蒂斯沉没于大西洋的时候依然没有出现过。人类和地球上的其他生灵遭受了这么多毁灭性打击,救世主始终没有露面,也未免太过铁石心肠、冷酷无情了。所以与其将希望寄托于他们,不如将希望寄托于我们。

  男人虽然崇拜救世主,但是他们也很清楚这是一种压根儿不存在的东西。所以他们真正崇拜着的是一种图腾性质的救世主,没有指望他们能真正做点什么,只是把他们当做一种虚幻的愿景、一种精神的寄托。在他们的内心深处,真正渴望的是自己成为救世主,凭借着现代文明与科技的力量,将自己打造成超能力的拥有者,从而一次次地为守护人类而出击,使他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免于灾难的摧残。

  这么多年,男人仍旧在向着成为救世主的理想一步步进发,他们努力拼搏着、钻研着,只为将自己打造得更加强大、更加全能。也许,在不远的将来,影片中所描绘的救世主横空出世,你惊异地发现,他不是上蹿下跳的蜘蛛人,更不是内裤外穿的Superman,而是你身边的一个普普通通的男人。

  只是,不等男人们做好救世主的准备,玛雅人预言的2012就要来了,孩子把希望寄托给了大人,女人把希望寄托给了男人,而男人该怎么办?难道真要等待救世主吗?

  但愿一切都只是个传说……

  为自由而战的华莱士

  在诸多报纸杂志网站等媒体评选出的“男人必看的十部经典电影”

  里,由梅尔·吉普森主演的《勇敢的心》必列其中。这不仅是一部场面壮阔的战争史诗大片,更是一部极度彰显男性魅力的电影。影片中梅尔·吉普森所塑造的大英雄华莱士成为一个堪称经典的银幕形象,也成为众多男人心目中的偶像。

  电影中的华莱士自然是一个完美的男人。他出身于英雄的家庭,身上流淌着的是为了苏格兰人民而英勇抗击英军并为之献身的父亲的血。他原本只想做一个安分守己的人,凭着自己一身的本领去守护他最爱的女人。然而命运却跟他开了个大大的玩笑,野蛮的英格兰贵族抢走了他的妻子并将其杀害,等华莱士赶到的时候,只看到了心上人冷冰冰的尸体。爱人的死给了华莱士当头一击,他终于爆发了,在广大村民高呼“英雄之后”的呐喊声中,他们开始了反抗英格兰残暴统治的征程。作为起义军的领袖,华莱士不仅善于指挥作战,能够屡出奇招克敌制胜,而且在每场战役中他都身先士卒,和战士们一起冲锋陷阵,这样,起义军屡战屡胜,直接威胁到英格兰国王的统治地位。

  然而很不幸,华莱士被盟军所出卖,最终落到了残暴国王的手里,他下令在刑场上对华莱士施以酷刑,只要华莱士向他求饶,就可以免于死前痛苦的折磨。可是华莱士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都没有向国王低头,他的勇气感动了所有的人,他的永不屈服的精神也鼓舞和激励着苏格兰人民,使他们一直坚持着反抗压迫、争取自由的伟大斗争。

  勇敢、忠诚、顽强,并且富有智慧,这些优点都在华莱士的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然而最让人动容的,还是他在临死前高喊的那句“freedom”(自由)。我们不禁要问:影片既然取名为“勇敢的心”,而全片也重在表现华莱士那超出常人的勇气,为什么导演在最后没有让男主角喊出“courage”(勇气),而是选择了“自由”这个单词呢?

  这显然是导演和编剧的刻意为之。我们都知道,“勇敢”是一种品质,而“自由”则是一种信念。信念对于人的一生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它是一个人行为的遥控器。有了信念,人会自然而然地去培养自己的品质,两者之间可以说是一种主干和支流的关系。我可以肯定地说:整部影片所反映的主题,正是在这一句“freedom”中得到了最终的升华。如果没有这一句,华莱士领导的所有反抗压迫的战役都只能看做是为死去爱人复仇的行为,他本人充其量也只能算个“冲冠一怒为红颜”的莽汉。而他临死前用尽全身的力气喊出了“自由”这个单词,也喊出了他一生所坚守的信念。这样我们才明白:为什么在儿时,华莱士就吵着要跟父亲和哥哥去打仗——因为他知道那是为了争取自由而进行的战争;为什么长大归来的华莱士虽是英雄之后,却选择了和心爱的人一起过平静安稳的生活——因为他获得了爱的自由,他是如此珍视,不想让战争毁掉它;为什么他在爱人死后就义无反顾地举起了起义的大旗——因为他幻想得到的自由死去了,他的内心已经绝望,不再怀有一丝希望和妥协,他要为自由而战。

  华莱士是那种天生就要为自由而战的男人,正是有了这个信念的支撑,他才带领着他的队伍,面对装备精良、人数众多的英军从不畏惧,而是以难以置信的勇气去面对。他不怕威胁,不怕痛苦,也不怕死亡,唯一能让他恐惧的就是失去了自由,过着奴隶一般的耻辱生活。

  巨大的勇气由坚强的信念而发,也正是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华莱士成就了自己伟大的人生。

  男人崇拜这个虚构的大英雄华莱士,不仅仅是为他那不肯向皇权低头的勇气,也不仅仅是为他那过人的领导才能和无处不在的作战智慧,更重要的是,他们看到了一个纯粹以自由为信念,并且甘愿为其献出宝贵生命的真男人。

  其实在每个男人的心中,都对自由充满了与生俱来的强烈渴望。

  他们总是向往着没有任何干涉和约束的生活,渴望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随性地活着。相比之下,女人则更习惯于有约束的人生,对于不平等的压迫也比男人有着更强的忍受能力。这样,我们就不难总结,为什么历史上那么多反抗压迫的起义大多数是由男人发起和领导的。男人对于自由有着更加强烈的渴望,这是他们的天性使然。

  因此,当华莱士高呼“自由”的时候,他的信念无疑同银幕前的男人们发生了跨越时空式的共鸣,这是他们共同的心声。也许今天的和平生活早就消磨了男人们的意志,他们不用像华莱士一样血性地去战斗、去抗争,更不用为了争取自由而献出生命。然而在男人们的内心深处,还是藏着这样一个坚定的信念:为自由而战!它不需要整天都挂在嘴边,也不需要定期拿出来给予抚慰或是提醒自己。你平时或许根本看不到它的身影,可是它确确实实地存在着,就像是基因一般,流淌在每一个男人的血液里,固执地和他们的生命融为一体。

  假设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安定的生活再次被打破,男人们不得不为了保卫自由而战,他们最先想起的,一定是这个叫做“华莱士”

  的自由战士。因为正是他的那一声呐喊,感动了所有坚信自由的男人们,让他们即使在和平的年代中,一样不曾丢弃对于自由的信念。所以即使是面对再多的阻挠和考验,男人也一定会在追逐自由的道路上一直坚定地走下去。

  救赎者安迪

  强者自救,圣者渡人。

  这是影片《肖申克的救赎》里面的一句台词,有人用中国特有的语言习惯将它翻译成汉语,就成为这样一句既包含哲理,又带有那么点禅意的话。

  强者与圣者,自救或渡人,这是分属于两个层次的意象。强者于危难的环境中拯救自我,这是一种智慧和意志的体现。而圣者之“圣”

  则在于,他们往往不满足于自己的强大与超然,于是将拯救他人也作为己任。当一个人拥有如此高的觉悟,并且以实际行动去践行时,我们方称其为“圣”。

  圣者虽然带着“圣”的光环,但是他们终究也是人,也要经历人世间那么多的悲悲喜喜、聚聚散散,从而在饱尝了所有磨难和考验之后,才能够超越小我的主观意识的局限,达到大彻大悟的至高境界。

  如此看来,圣者必然要先经过一个自救的过程,并以此为基础,进而过渡到渡人的阶段。也就是说,救赎自我是救赎他人的必经阶段。

  人,最难打败的是自己,最难救赎的也是自己。当我们一本正经地去劝说别人要“不抛弃,不放弃”的时候,这句话对于我们自己来说往往是不痛不痒的。因为当一次次的尝试相继失败后,我们首先会对自己所坚持的信念产生怀疑,进而开始默默地提醒自己“面对现实”,最后,惰性打败一切,救赎以失败告终。

  这一点对于男人来说恐怕要更为明显。一直以来,女人总是会抱怨男人太懒,而这里的懒,正是男人身上所隐藏的强大惰性的一种体现。因为这种惰性,男人不喜欢被指挥着干这干那,不喜欢留意和关注生活细节,不喜欢追逐表面和形式上的东西,不喜欢过着自我约束的日子……他们总说随心所欲的人生是最完美的,何必要把自己弄得疲惫不堪呢。这样,懒惰导致了过分的放纵,而过分的放纵就可能会引起人生的迷失与陷落。

  小的时候听老师讲过一个美国男孩自救的故事。说这个男孩因为贪玩,就不计后果地跑到他家附近的农场摆弄起了巨大的收割机。结果不慎触动了开关,将自己两条胳膊的前臂卷到了机器里。因为是农闲季节,所以不会有人来农场,男孩痛苦地呼救却无济于事。而如果他继续等下去什么都不做,则可能会因为失血过多而死亡。于是男孩凭着对生的巨大渴望,愣是忍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剧痛,用牙齿咬断了还连着自己身体的前臂,然后又跌跌撞撞地跑到农场外,用嘴拨通了医院的急救电话,最终拯救了自己。

  这个听起来有些过于血腥的故事之所以让我记忆犹新,就因为我始终被那种身处绝境中的人类求生的本能所激发出来的巨大潜能所震撼。一个弱小的少年能够有着如此冷静的头脑和如此巨大的忍耐力,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而生命所创造出来的奇迹却远远不止这些,它还有更多更大的潜能被我们埋藏着,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刻,它是不会现身的。

  小男孩的故事可以算作自救的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而拯救自己免于死亡,也仅仅是自我救赎的一个初始化形式。生物学告诉我们,就连最原始最低级的生物也有趋向于保全自己,使自己免受刺激的特性。所以肉体上的自救,完全是一种本能的体现,而要实现我们所反复提到的“救赎”,则需要更高一级的能力。

  如果你对《肖申克的救赎》有着比较深刻和全面的了解的话,就不难发现影片中所隐藏的潜在含义。安迪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过人的智慧,通过长时期“不抛弃,不放弃”的努力,终于逃离了黑暗的肖申克监狱,重新获得了自由。在这一过程中,安迪实现了自救,这是影片表层的含义。而继续深究下去,你会发现安迪的成功越狱所产生的影响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他个人,影片在最后更多强调的是安迪帮助瑞德以及其他狱友明白了追求希望和自由的可贵,这是一种精神和信仰的救赎。这样,安迪就从一个自救的强者,转变成了渡人的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