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家的爱恋_杂志-乐读窝
乐读窝

杂志栏目

乐读窝 > 杂志

作曲家的爱恋

时间:2024-03-03 05:16:55

王竞尧 肖邦和康斯坦雅 音乐有力量承载我们的一切,唤醒最深层次的感觉,表达出不能言表的情感。文字的尽头,是音乐的开端,没有什么能比音乐更好地传达爱情中的思念与牵挂了。面对爱情,艺术家们也免不了坠入爱河,走入一倡三叹的缱绻情境中。肖邦和康斯坦雅:无疾而终的爱情 肖邦一生虽然从未步入婚姻,却经历过几次刻骨铭心的恋情,而每一次恋爱带来的甜蜜与苦涩,都化作柔情似水的音符。 1829年,19岁的肖邦暗恋华沙音乐学院声乐系的女生康斯坦雅。这是一段痛苦的单相思,肖邦不敢对康斯坦雅表露自己的心意。在难以入眠的夜里,肖邦把这份爱意藏在他的音乐中。他在给好友狄都斯的信中说:“我很感伤,因为我已坠入情网,我每夜都梦见她的倩影,但还不曾和她交谈过一言半语。当我思念她时,在辗转难眠的夜晚,便写下协奏曲(《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中的慢板乐章。这是浪漫、宁静、稍带忧郁的音乐,在那里,好像有细嚼着许多幸福的回忆,或是凝视着某一点的感觉。也许可以说是在春天的夜晚,沐浴在月光下的沉思……”有人把这个无比绮丽的乐章叫作“爱人的画像”。 肖邦那潺潺流淌的音符倾诉着无尽的思念,像未熟的花蜜一样甜蜜又苦涩。后来他决定离开动乱的祖国前往巴黎,这段青涩的单相思也随之无疾而终。临走时,肖邦写下了《离别练习曲》,在康斯坦雅面前弹奏。这首曲子后来也成了经典日剧《101次求婚》中最令人难忘的剧情配乐。 这是真正的青春音乐。它燃烧得太快、太猛烈,只能留存在音乐家短暂的生命里。马勒与阿尔玛:为你而生,为你而死 马勒与阿尔玛·辛德勒的初遇,在1901年的维也纳国家歌剧院。那时,马勒是歌剧院的艺术总监。阿尔玛出身名门,20岁出头,美貌倾城,在维也纳文艺圈中不乏追求者。马勒对她一见钟情,短短几个月便娶得美人归。 每年暑假,马勒都会离开维也纳,在丛林间避暑并专注于作曲。1901年至1902年,二人正处在热恋当中。创作于这两个夏季的《第五交响曲》,显现着浪漫主义色彩。当中最有名的第四乐章的小柔板,由竖琴和弦乐合奏,具有夜曲风味。马勒和阿尔玛结婚了,他把这首作品作为情书寄给她。马勒还给她写了一首短诗:“我多么爱你,我的旭日。”马勒与阿尔玛 只可惜这段婚姻仅仅维系了10年,便以马勒病逝而收场。在马勒人生中的最后一段岁月里,他对妻子的深爱与生前所有的挣扎,都可以在未完成的《第十交响曲》第五乐章的草稿中见到。在慢板?氛碌淖詈罄制咨希?砝招聪抡庋?痪浠埃骸拔?愣??∥?愣?溃?lmschi(马勒称呼阿尔玛的小名)!”黄自《怀旧》序曲:跨越时空的思恋 1924年,黄自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公费赴美留学名额,进入俄亥俄州欧柏林学院攻读心理学,用了两年时间便获得文学士学位。1926年,22岁的他转攻音乐理论。在这期间,他结识了初恋女友胡永馥,她是高黄自一届的学姐,也是公费赴美留学生,主修教育学的同时学习钢琴。两个人都志在留学报国,又兴趣相投,很快便坠入爱河,感情笃深,于1926年年底定下婚约。胡永馥先于黄自学成归国,可惜天妒红颜,她因心脏病骤逝于上海。黄自 黄自痛苦至极,决意离开欧柏林学院这块伤心之地,于是在1928年转到耶鲁大学音乐系继续自己的学业。他化悲痛为创作力量,翌年完成他的第一部交响乐作品《怀旧》序曲。该曲宛如一首交响诗,充满浓郁的浪漫气息和动人的悲剧色彩。《怀旧》也是最早在国外演出的中国人创作的管弦乐作品。 人生短暂,却充溢着情感。每一个音符的欢快、雀跃、平静、深沉、孤单、倨傲……都是音乐家在爱情面前最平凡的模样。 (涉江摘自《三联爱乐》2021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