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北大读技校,周浩的十年历程_杂志-乐读窝
乐读窝

杂志栏目

乐读窝 > 杂志

弃北大读技校,周浩的十年历程

时间:2024-03-03 05:28:57

黄哲敏 工作中的周浩 周浩又在短视频平台上看到自己的故事。 10年前,他从北京大学退学,转学到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以下简称“北工业”)——一家以培养高级技工、技师为主要任务的综合性职业教育培训学校。一次偶然的新闻采访,给他打上“弃北大读技校”的标签,他的经历从此广为人知。 周浩谢绝了后续所有的采访。但这些年,他最初被公众记住的信息,依然以各种形式在互联网上传播。一旦碰到合适的话题,他的经历又会被翻拣出来,重新包装,供公众反复咀嚼,但很少有人知道他的现状。 实际上,从北工业毕业后,他曾留校任教5年,后又离职,加入北工业原院长童华强创办的教育咨询公司,成为一名职业教育咨询师。 “我希望更多技工院校出来的学生能被大家看见。”周浩说。他做出这一决定,既是为了撕掉身上老旧的标签,也是为了增进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了解。离开象牙塔 2008年高考,周浩的成绩排在青海省前5名。为了不浪费分数,他放弃能圆自己“机械梦”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听从家长意见,填报了北京大学,被分进生命科学学院。 在北大的第一年,周浩学习成绩不好,“喜欢的课还能勉强考七八十分,不喜欢的课连考试及格都特别难,因为根本不想听”。他和同学的关系也一般,没什么特别好的朋友。在痛苦中过了一年后,周浩决定休学。 休学期间,周浩在一家做电感线圈的工厂干了两个多月。车间主任一眼就相中了他,先后将他安排在流水线的各个岗位。主任发现,周浩上手特别快,便想把他培养成自己的接班人。 周浩意识到,离开象牙塔,未来也不至于暗淡无光,“只要我愿意去做,一定能做得很好”。 2011年,周浩决定从北大退学,去学数控专业。他上网了解数控专业的学习内容和就业路径,确定这个专业能够唤起自己的兴趣。而职业教育,也成了他的出路。 “他就是奔着数控来的。”数控是北工业的王牌专业,了解清楚周浩的想法后,童华强为他敞开了北工业的大门。 周浩从湖光映着塔影的北大来到这里,感到巨大的落差,“好多硬件设施与北大的相比差得太远了”。 而对北工业的学生来说,周浩也来自一个他们不了解的世界。周浩的室友刘高回忆,他们爱听周浩讲北大的故事。北大的篮球赛、北大老师讲课的方式、周浩做过的动物实验、学过的遗传学知识……这些在周浩看来很平常的事,却强烈地吸引着他的新同学。新天地 被世俗认为低一等的职业教育,却给周浩提供了一片能够畅快呼吸的天地。 容易被贴上“社会青年”标签的技校学生,在周浩眼里是“你帮他们一次,他们会帮你两次”的单纯同龄人。和他们在一起,周浩不用交流很深的问题,对什么感兴趣就聊什么。周浩在这里交到了很多朋友。 周浩的到来,让老师们如获至宝。 “高考成绩已经说明他的脑袋瓜绝对好使。既然他现在选择了北工业,我就要把他培养成才。”童华强说。 童华强为周浩“量身定制”了?W习计划:进哪个班、由哪位老师带,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两年一届的全国数控技能大赛,是数控专业最高水平的竞赛。2014年,周浩作为“班里接受技术技能最快”的学生报名参赛。“当时是让他去拿冠军的。”童华强说。2021年4月,周浩(左)与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原院长童华强。谭畅摄 同年11月,周浩获得冠军,童华强终于松了一口气。随后,一篇以《弃北大读技校,自定别样人生》为题的对大赛获奖选手的报道,首次对外披露了周浩的经历。周浩火了。 童华强分析了周浩从北工业毕业后的几条出路:出国,国外也缺高技能人才;去和北工业有长期合作关系的企业,它们都是国内顶级的制造业单位;留校任教,学校争取帮他解决北京户口。职业危机 2014年,24岁的周浩从北工业毕业,留校当老师。 他的大多数同学毕业后成为产业工人或工程技术人员。周浩也获得了许多类似的工作机会,但留在数控行业并有所成就是他当时最大的愿望。另一方面,他非常希望能继续学习。学校里几个熟识的老师也劝他:还没到一般硕士研究生毕业的年纪,多学学,只要技术过硬,什么时候去企业都可以。 周浩留在北工业这个熟悉的环境中,成了一名一线教师。数控专业当年一共只有两个人留校,除了周浩,另一个是刘高。 根据北京当时的落户政策,技校毕业的学生要获得北京户口比有本科或研究生文凭的毕业生要困难许多。但周浩是幸运的。获得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冠军后,他满足了北京市特殊人才引进的条件,学校也积极向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申请。2016年,周浩取得北京户口。刘高则因为无法改变北漂状况,最终离开北工业,回了河北老家。 按照惯例,新老师要从助教开始做起,但留校的第二学期,周浩便成为主讲老师。他发现,在数控之外,自己还喜欢且擅长教书。 “数控是通过生产的产品间接影响人,而当老师能直接影响人。”渐渐地,他对后者的热爱甚至超过对前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