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分明在,琴笛高楼_杂志-乐读窝
乐读窝

杂志栏目

乐读窝 > 杂志

往事分明在,琴笛高楼

时间:2024-03-03 06:54:38

往事分明在,琴笛高楼

晓星 沉浸在翻检与著述快乐中的查阜西 耶鲁大学所在的纽黑文市满城榆树,人称榆城,一到深秋满目金黄。1970年,饶宗颐初抵纽黑文,看到的不外这番景象。万木萧萧,年过半百的旅人一路走来,秋意也渐渐侵上心头。 邀饶宗颐来的,是汉学家、耶鲁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教授傅汉思。傅汉思是中国诗歌专家,旧式文人感情的细腻微妙他明了,中国文学中悲秋与旅思的传统他熟悉,出于文化的理解与友情的珍重,招待起来也尤其周到。在饶宗颐长达一年的客座教授生涯里,每逢周末,傅汉思便会邀请他到家中吃饭。在耶鲁美术学院教授中国书法的女主人张充和,这时又化身为烹饪高手在厨房忙碌,饶宗颐就在她的书房里写写画画,留下许多妙品。 饶宗颐擅古琴,能弹《塞上鸿》《水仙操》等曲,这一次却未携琴随行。孤客羁旅,正宜与琴对话。所以饶宗颐刚到,张充和便以珍藏多年的宋琴“寒泉”相借。 借琴时,张充和赋《八声甘州》词云: 负高情、万里寄寒泉,珍重记前游。但拂尘虚弄,琴心宛在、琴事长休…… 饶宗颐步韵和之: 感深情、秋日借寒泉,宝瑟结清游。任急弦飞听,昔心长系,夕饮未休…… 两首词是为借琴而作,但心心念念的都是当年的赠琴人——查阜西。 20世纪30年代中期,查阜西年逾不惑。他的前40年过得极其跌宕:鼓动父亲参与改朝换代的起义、立誓为惨遭杀害的父亲报仇、在海军学校领导学潮被开除、追随孙中山建设空军、流落乡间养鸡养鸭、写文章翻译书、当中学教员、秘密加入国民党和共产党、“分共”时坐牢亡命、写出中国民航的第一份规划书……此刻,昔日的热血青年终于安稳下来,平凡地担任着欧亚航空公司的秘书主任,很少有人知道他的过去。 弹琴讲究师承。查阜西当然也有老师,但老师都不是名家,他学到的只是一些琴歌。13岁开始学古琴后,查阜西更多的是靠自己不断摸索。20多岁时认识了更多的琴友,他才知道古琴的主流是独奏,最为琴人推崇的境界是“清微淡远”。他自小丰富的音乐生活给了他厚实的底蕴,曲折的经历给了他开阔的视野和丰富的心灵,他早早地就在日记里发誓,要“集诸家琴说,参以新知,辑为琴谱,以图振敝起废”。宋琴“寒泉” 抗战爆发,烽火逼近江南,琴人的黄金年代结束了。很快沪、宁不保已成定局,国民政府开始内迁。仓皇之际,欧亚航空公司准备将全部器材向内地紧急转移,由查阜西主管。查阜西为完成使命,顾不上在苏州的家人,自上海飞往西安,再转昆明;家人则自行逃难,流徙千里,南下会合。 在昆明认识的友人里,与查阜西最为投契的是琴人郑颖孙以及他的安徽老乡、文艺知己张充和。郑颖孙长查阜西两岁,安徽黟县人,长期任教于北京大学,与张友鹤、管平湖同为北方琴坛的名宿。他有旧派的风度,又有新派的气象,在当时就以雄厚的乐器收藏而著称。张充和抄录的《长生殿·弹词》昆曲谱(局部) 1939年,查阜西44岁,张充和25岁。查阜西跟着大家叫张充和“充和”;张充和最初也规规矩矩地叫他“查先生”,没多久,实在太熟了,倒是喊“老查”的时候居多。由于张充和在合肥张氏四姐妹里最小,查阜西在兄弟四人中也行四,所以书面场合俩人便以“四姐”“四哥”相称。 张充和在安徽老家有琴,但她直到认识了郑颖孙、查阜西之后才爱上琴声。她喜欢在安静时听琴,喜欢《秋江夜泊》和《潇湘水云》。 查阜西原本什么音乐都爱学,少年时也学过一点儿昆曲,这时遇到张充和,旧兴复燃;张充和实在太喜欢琴声,也忍不住想弹上几曲。琴家曲人,正堪相授。张充和学琴粗浅,查阜西学昆曲也差不多。当时与查阜西同学的还有罗常培等人。张充和晚年回忆说:“他(查阜西)学昆曲是马马虎虎的,没学几个曲子,还不如罗常培。”并调侃自己,“我学古琴,和查阜西学昆曲一个样。” 张充和曾为查阜西抄过一份《长生殿·弹词》昆曲谱。这是她早年的书法精品,下笔沉着,布局疏朗,满眼空灵之气,更兼唱词直书,工尺斜行,朱色板眼错落,别有妩媚。但最有意思的还是落款“廿九年春二月为阜西先生琴伯抄《弹词》。云龙厂主”,下钤朱文小印“张”。“伯”者尊也,她忽然一改“老查”“四哥”的称谓,恭恭敬敬地端出“琴伯”这样的称谓来,女儿家的顽皮心性也便表露无遗了。 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形势彻底扭转,同盟国开始着手胜利后的重建。次年春,中国向美国派出了一支十人考察团,查阜西作为刚刚组建两年的中央航空公司的副总经理,奉命参与,负责考察美国的民用航空事业。然而,“与某方之合作计划甫成,而政府合资政策突变,来电婉谢,于是功告垂成”。但这次业务上失败的旅行,却是成功的古琴之旅。 此前,美国曾出现零星的古琴活动,但引起一定反响的正式演出,只有1938年10月到次年5月间中国文化剧团在美巡演时卫仲乐的演奏。查阜西的到来,让久已消歇的琴韵再展新颜。在差不多一年的时间里,他在波蒙纳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俄亥俄州音?费г旱雀咝#?拦??嵬际楣荨⒚拦?衾旨倚?帷⒚拦??业乩硇?岬然?咕侔旃徘傺莩鲇虢沧?在美国国会图书馆鉴定古琴,拍摄了“七百余尺、都五百余卷”的古琴文献正片,并留下《潇湘水云》《普庵咒》《梅花三弄》《忆故人》《鸥鹭忘机》《渔歌》的录音……其间所用的古琴,就是宋琴“寒泉”。 这次赴美,查阜西原本没准备带琴,“来时因高罗佩之敦劝,故将宋琴‘寒泉随身携带”,但1946年4月底他启程回国时,因为行李太多,便将“寒泉”盛以琴匣,寄存在国会图书馆的友人处,留待日后再取。 其时抗战已经胜利,国共双方正在和谈,和平建国的气氛极其浓烈,绝大多数人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期待与热情,颠沛半生的查阜西也一样。他开始重新整修在苏州南园的“后梅隐庐”,扩大面积,种下许多从美国带回的花草种子,又在盘门东大街的张氏花园订了不少果树苗栽在后院。他将张充和几年前抄的昆曲谱《长生殿·弹词》精心重裱,并请友人、同事,也是琴人的吴鹤望署签。生活好整以暇,似乎焕然一新。张充和 朋友们也都陆续归来,各安所居,像从前一样。张充和在苏州的家里也是曲友满座,雅韵不绝。她常去后梅隐庐,查阜西的摄影技术也派上了用场,给她拍了许多照片。 但内战渐渐不可避免。查阜西也受到共产党中的老战友李维汉的关注和动员,重新拾起青年时代的共产主义理想,在中共上海情报委员会书记吴克坚的领导下工作。他放弃了精心经营的后梅隐庐这一方小天地,投身于时代馈赠给自己的波澜壮阔的大世界。 人生的因缘际遇真是不可思议。19年前在大动乱中与党组织失去联络时,查阜西肯定没有想到会在这个时间、这个形势下归队。同样,1945年,查阜西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弹奏“寒泉”时,也不会想到,听众中有一位德国犹太裔的学术世家子弟——汉斯·赫曼特·弗兰克尔,将会在3年后改变张充和的命运。 1947年,张充和应邀北上,到北大教授书法与昆曲。半年后,她认识了正在北大西语系执教的汉斯·弗兰克尔,并于1948年11月19日与其结婚。一个月后,他们南下,从上海远赴美国。后来,汉斯·弗兰克尔从事汉学研究,张充和给他改了一个中文名字:傅汉思。 深交十载的“四姐”结婚,查阜西自然要送上一份不寻常的礼物。他肯定想起了张充和学琴的往事,

提醒您:因为《往事分明在,琴笛高楼》一文较长还有下一页,点击下面数字可以进行阅读!

推荐杂志

热门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