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西游记》,就读懂了人性_杂志-乐读窝
乐读窝

杂志栏目

乐读窝 > 杂志

读懂《西游记》,就读懂了人性

时间:2024-03-03 08:21:07

甘蓝蓝 1 心理学家马斯洛从人类动机的角度,提出了经典的需求层次理论。他认为,人的需求由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五个等级构成。 《西游记》中师徒五人(加上白龙马),刚好对应了这五大需求。 八戒代表人的生理需求,他被贬下界是因为色欲,一路上激励他向前的因素主要是食物和美女。生理需求在人的需求中最重要,也最有力量。 沙僧代表人的安全需求。人们需要稳定、安全,受到保护、有秩序,而沙僧因为打碎玉帝的玻璃盏被贬流沙河,每七天就要遭受一次万剑穿心之苦。只有帮助唐僧取经,他才能摆脱折磨,回归安全、有序的生活。 白龙马代表人的归属与爱的需求。一个人要与其他人建立感情的联系或关系,获得归属感和被爱的感觉。他之所以从龙王三太子变成一匹马,是因为自己快结婚时,发现新娘和九头虫暗通款曲,一怒之下烧毁了玉帝赏赐的夜明珠。 唐僧对应着人的自尊和受到别人尊重的需要。师徒五人当中,只有他没有打怪的技能,激励他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的动力是成就感、被尊重、被欣赏。 技能最多的孙悟空,代表的是人的最高——自我实现,也就是人发挥自己的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实现成就的需要。悟空之所以能对唐僧不?不弃,一路西行,激励他最重要的因素,是他通过自己的能力达到“成佛”的目标。 孙悟空经历了人生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石猴到美猴王,他天生不凡,敢封自己为“齐天大圣”。他就像一个不知道天高地厚的孩子。 第二个阶段从弼马温到被压在五行山下,以为自己被重用,结果发现只是一个小角色。他受不了委屈,不惜大闹天宫,结果,真正掌握规则的如来,反手就把他压在五行山下,像极了每一个在社会规则中摸爬滚打的普通人。 第三个阶段是从上路取经到最后成佛。那时候他学会了承受困难,不再张扬。懂得取经是他唯一能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委屈,他都视之为自己的试炼场,有妖降妖,遇怪打怪,直到达成目的。 这场从“妖”到“佛”的蜕变,何尝不是人生的写照。2 孙悟空的蜕变之路,有两条线索并行。 一是为了技能升级和求取真经所受的苦,二是对本能和欲望的克制。 在还是一个石猴时,他为了提升技能,访仙问道。他乘坐竹筏出海,冒着随时可能被风浪吞没的危险,在海上漂荡了八九年,最终找到了教他七十二变的菩提祖师。 但从踏上取经之路起,他就开始了修心之路。 技能满分的他,有两次放弃取经的机会,回去过逍遥快活的日子。但是为了给自己一个真正的佛的头衔,为了使命,他都选择了归队。 第一次,孙悟空跟着唐僧上路不久,就在路上杀了几个盗贼,唐僧怪他杀生。不耐烦的悟空拍拍手就走了,只潇洒地留下一句:“俺老孙去也!” 他飞去东海龙宫和龙王诉苦,准备回花果山做美猴王。龙王几句话就打消了他的这个念头:“大圣,你若不保唐僧,不尽勤劳,不受教诲,到底是个妖仙,休想得到正果。” 悟空听后,沉默了半天,思考要何去何从。龙王就补充说:“大圣自当裁处,不可图自在,误了前程。” 这句话点醒了悟空,要自在,还是要前程?当然是前程,于是他又回去了。 这一回,也提醒了观音菩萨,给他戴上了紧箍咒。 第二次,悟空受的委屈更大,三打白骨精之后,唐僧写了贬书,正式将他逐出师门,甚至发誓说:“如再与你相见,我就堕了阿鼻地狱!” 孙悟空只好带着不甘回到花果山。走投无路的猪八戒去求他回来,他带着八戒看自己的日子有多逍遥。 最后,八戒用了激将法,编了一堆妖怪骂孙悟空的话来激怒他,气得悟空说:“我这去,把他拿住,碎尸万段,以报骂我之仇!报毕,我即回来。” 等到除了妖怪,师徒的误会解除,孙悟空自然而然地又回到了取经队伍。 这时候的他,明确了自己的追求,为了实现目标,他可以放弃花果山逍遥自在的生活,可以忍受取经之路的艰苦,也可以包容师父偶尔的固执。3 一位研究《西游记》的学者曾说:“‘悟空二字,就是整部《西游记》的核心所在。” 师徒一行要取得“三藏”,必要做到悟净、悟能、悟空。可以说,“三藏”是取经的形式,而“悟空”是佛教的根本,也是取经的根本。 所以,师父“三藏”代表的是形式上的主体与核心,而只有达到“悟空”的境界,才能取得真经。 这一路,他戒掉七情六欲,也戒掉了反叛之心。 《西游记》研究者普遍认为,“真假美猴王”是悟空成长路上最重要的一课,在那之前,他常常不听从唐僧的指令,师父说不能杀妖精,他偏要杀。而在悟空遇到六耳猕猴之后,唐僧再也没有念过紧箍咒,因为悟空的“二心”死了,也就是那颗不安分的、想反抗的心死了。 而他的七十二变,则代表念头的变化。一个“筋斗云”十万八千里,长度与取经要走的路程相同。也就是说,取经路其实就在一念之间,善与恶,苦海与极乐,都在一念之间。 就像观音菩萨在书里点化的那样:“菩萨、妖精,总是一念;若论本来,皆属无有。” 悟空的取经之路,有磨砺,有欣喜;有委屈,有乐趣;有得到,也有放弃……像极了每个人追求目标、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 如果《西游记》只是一个打怪升级的神话故事,绝不会跻身于四大名著之列。其实,它是以求佛为名,写人的自我修行和磨砺。 吴承恩创造了一个宏大的世界,从人间到佛教世界、道家世界,每个世界都有自己的生存规则。其中的人物,从孙悟空到如来、玉皇大帝,甚至一个个不起眼的小妖精,无论出场时间多短,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灵魂,有不可取代的位置。 (若昀摘自微信公众号“十点读书”,陈曦图) 孔子说:“人不敬我,是我无才;我不敬人,是我无德;人不容我,是我无能;我不容人,是我无量;人不助我,是我无为;我不助人,是我无善!” ——对照孔子,为人处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