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情商(全六册)

乐读窝 > 哲学心理 > 情商(全六册)

第八章 社交艺术

书籍名:《情商(全六册)》    作者:丹尼尔.戈尔曼



这是5岁的孩子与年纪更小的孩子相处时经常发生的一幕。莱恩对两岁半的小弟弟杰伊完全失去了耐心,杰伊把他们玩的积木弄得一团糟。莱恩怒火中烧,咬了杰伊一口,杰伊哇哇大哭起来。他们的妈妈听到杰伊痛苦的哭声,过来责骂莱恩,命令他把引起纷争的积木收起来。莱恩觉得妈妈的裁断不公平,也大哭起来。妈妈仍然很生气,拒绝安慰他。

令人意外的是,莱恩却得到了杰伊的安慰。虽然他是最初的肇事者,但哥哥的哭声引起了他的关注,他试图让莱恩冷静下来。


“莱恩,不要这样,”杰伊恳求道,“不要哭,哥哥,不要哭了。”

可是莱恩还在哭。杰伊直接的恳求没有奏效,他转而为莱恩向妈妈求情:“莱恩哭了,妈妈!莱恩哭了。看。我指给你看,莱恩哭了。”

接着杰伊对着莱恩扮演起妈妈的角色,他一边轻轻拍打哭泣的哥哥,一边温柔地说:“看,莱恩。不要再哭啦。”

莱恩不理会杰伊的安慰,还在继续抽泣。于是杰伊又换了一种方法,他帮莱恩把积木放到袋子里,友好地说:“啊,莱恩。我给莱恩放好了,嘿?”

莱恩依然在哭。机灵的杰伊采取了另一个策略,即转移注意力。杰伊把一辆玩具车拿给他哥哥,试图让他忘记之前发生的小摩擦。“这里有个人。莱恩,这是什么?莱恩,这是什么?”

莱恩对此毫无兴趣。什么也安慰不了他,他哭个没完。妈妈对他失去了耐心,转而用父母惯用的手段来威胁他:“你想让我揍你吗?”莱恩战战兢兢地回答:“不想。”

“那就不要再哭了,求你了。”妈妈严厉地说,带着一丝愠怒。

莱恩一边抽泣一边可怜兮兮地喘着气说:“我尽量。”

杰伊受到启发想出了最后一招。他模仿妈妈严厉而权威的口吻,威胁莱恩:“不许哭,莱恩。再哭打你屁屁!”


这段小插曲充分展示了30个月的幼儿为调节他人情绪所表现出的非常老到的情绪技巧。杰伊为了安慰哥哥,运用了好几种策略,从简单的恳求,到向妈妈寻求结盟(可惜她拒绝帮忙),再到用行动安慰哥哥,帮哥哥收拾积木,转移哥哥的注意力,最后还用到了威胁和命令。毫无疑问,杰伊所用的这一套办法,正是自己情绪困扰时别人对待他的方式。不管怎样,最重要的是杰伊小小年纪就能够自如地运用这些技巧。

专家导读

调节他人情绪的能力是处理人际关系艺术的核心,这要求情绪自控力达到一定的水平,自控是减轻自身愤怒和困扰、控制冲动和兴奋能力的开端。没有人事技巧,高智商的人也会四处碰壁,自认为怀才不遇却又给人傲慢无礼的印象。

当然,父母们都知道,杰伊表现出来的同理心和安慰本领并不是所有孩子都具有的。别的像他这个年龄的孩子很可能会把哥哥的不快视为报复的机会,想方设法让他更难受。同样的技巧还可以用来戏弄或折磨自己的兄弟姐妹。不过即使是出于恶意,行为本身也显示了一种关键情绪潜能的萌芽,即了解他人的感受,并采取相应行动进一步塑造这些感受的能力。调节他人情绪的能力是人际关系艺术的核心。

为了展现这种人际关系的力量,首先幼儿的自控力必须达到一定的水平,自控是减轻自身的愤怒与困扰、控制冲动与兴奋的能力的开端——尽管幼儿的自控力通常还不太稳定。与他人协调一致意味着自身保持平静。在同一时期,还可以观察到幼儿控制自身情绪的暂时性迹象。幼儿开始学会静静地等待,用辩论或哄骗的手段达到目的,而不是简单地使用暴力——尽管他们不会总是选择运用这种能力。他们开始不乱发脾气,变得有耐心,至少有时候如此。幼儿大约在两岁时出现同理心的迹象。正是杰伊的同理心,即同情心的根源,促使他想出很多花招来讨好莱恩哥哥。因此,调节他人的情绪属于人际关系的艺术,必须以自我管理和同理心这两种情绪技巧的成熟为前提。

在此基础上,“人事技巧”才会臻于成熟。人事技巧是有效处理人际关系的社交竞争力,如果没有这些技巧,个体就难以适应社会,人际关系就会一团糟。正是由于缺少这些技巧,导致智商最高的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四处碰壁,他们常常傲慢无礼、面目可憎或者麻木冷漠。这些社交能力可以改善人际关系,动员和鼓舞他人,并且容易劝服、影响和安慰别人。



展示情绪


社交竞争力的一个关键是人们表达自身感受的能力大小。保罗·艾克曼用“展示规则”一词概括关于在什么时候恰当表现何种情绪的社会共识。在这一点上,文化之间的差异有时非常大。比如,艾克曼及其在日本的研究伙伴让当地学生观看土著居民的青少年进行割礼的录像,研究其面部反应。看录像时如果有权威人物在场,日本学生的面部只能观测到最轻微的反应。但当他们以为自己在独自看录像的时候(他们被暗中监控),他们的面部出现了明显的痛苦、悲伤、恐惧和厌恶的混合表情。

展示规则有几种基本的类型。第一种是情绪表达最小化,即日本学生在权威人物在场时表达困扰情绪的模式,他们用毫无表情的脸来掩饰内心的不安。第二种是放大情绪表达,夸大自身感受,比如一位6岁的小女孩跑到妈妈那里抱怨哥哥捉弄她,她眉头紧蹙,嘴唇颤抖,面部夸张地扭曲,装出悲惨的样子。第三种是情绪替换,用一种情绪代替另一种情绪,比如在某些亚洲文化中,直接拒绝被视为不礼貌的行为,因此人们反而会给出积极的(但错误的)肯定。个体如何运用这些技巧,以及是否清楚何时作出反应,是情绪智力的体现之一。

专家导读

社交竞争力的一个关键是人们表达自身感受的能力高低。第一种是情绪表达最小化,掩饰自身的感受。第二种是放大情绪表达,夸大自身的感受。第三种是情绪替换,用一种情绪替换另一种情绪。如果会伤害你爱的人,最好把真实的感情隐藏起来,代之以伤害较小的虚情假意。

我们很早就开始学习情绪的展示规则,其中有一部分来自明确的教导。比如爷爷出于好心,却送了一份糟糕的生日礼物,我们会教导孩子不能流露出失望的情绪,而是要微笑着向爷爷道谢。不过展示规则的教导更多地表现为潜移默化的示范:儿童通过观察学会行为。在情绪教育中,情绪既是媒介又是信息。比如父母要求孩子“微笑着说谢谢”,如果他们当时非常严厉冷酷,以命令式的口吻而不是亲切地悄悄提醒,孩子就有可能获得截然相反的经验,他们会皱着眉头,随口对爷爷说“谢谢”。两种情绪表达对爷爷的效果完全不同,在第一种情况下,他会很高兴(虽然被误导了);在第二种情况下,他会由于自相矛盾的信息而感到伤心。

情绪表达肯定会对情绪的接收方产生直接的影响。儿童学到的规则类似于:“如果会伤害你爱的人,那么最好把真实的感情隐藏起来,代之以伤害没有那么大的虚情假意。”这些情绪表达的规则不仅是社交礼仪的一个方面,它还决定了我们自身的感受怎样影响他人。得体地运用和遵循情绪表达的规则,会产生最佳的效果,反之就会陷入情绪混乱。

演员是情绪表达的专家,他们的表现力在观众当中激起了强烈的反响。我们当中的一些人无疑也是天生的演员。不过我们情绪表达的熟练程度差异很大,部分原因在于我们学到的展示规则由于不同的榜样示范而大相径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