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反常识

乐读窝 > 哲学心理 > 反常识

常识的两个核心特质

书籍名:《反常识》    作者:邓肯.J.瓦茨



帮助我们解决这些问题的神奇的人类智慧,就是所谓的常识。常识实在是太普通了,以至于只有当它缺失时,我们才会注意到它的存在,但对于日常生活的正常运转来说,常识必不可少。常识,就是知道早上穿什么衣服上班,在街上或地铁里应该有什么样的言行举止,以及如何与朋友、同事融洽相处。它告诉我们,什么时候应该遵守规则,什么时候可以忽略不管,而什么时候则需要站出来挑战规则。常识,是社会智慧的本质,它深深植根于法律体系、政治哲学和专业训练之中。

常识

Common  Sense

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人类智慧,就是常识。简单来说,它大致由事实、观察、经历、见解,以及每天解决问题和学习的过程中积累的智慧组成。常识深深植根于法律体系、政治哲学和专业训练之中。

常识虽经常被提及,却很难讲清楚。3简单来说,它大致由事实、观察、经历、见解,以及每天解决问题和学习的过程中积累的些许智慧组成。此外,常识没有简洁的分类。一些常识性的知识往往非常笼统,正如美国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Clifford  Geertz)所说:“常识是从古至今都纠缠不清的一些难题,比如公认的惯例、既定的信仰、习惯性的判断和天生的情感。”4但常识也可以指一些更专业的知识,比如,专业人士会在日常工作中用到的知识等。再比如,对于医生、律师或工程师而言,他们多年的训练和经验积累起来的工作知识,也可以被称为常识。1946年,在芝加哥召开的美国社会科学协会年会上,时任协会主席的卡尔·泰勒(Carl  Taylor)在报告中给出相似的结论:

我所说的常识,是社会中的人已经掌握的知识,这些人也是社会学家试图理解的社会情形和过程的一部分。因此,常识既可以指民间知识,也可以指工程师、务实的政治家、收集和发布新闻的人掌握的知识,或是其他那些解释预测行为、个人和团体会用到的知识5。

泰勒的定义强调了常识的两个本质特征,正是它们将常识与科学或数学等其他人类知识区分开来。

第一,正规的知识体系以理论为基础,而常识不同,它以实践为基础,这就意味着常识更关心问题的答案而不是求解的过程。就常识而言,知道什么是对的,或者知道方法就足够了。人们不需要考虑为什么可以从中受益,不必过于担心反而更好。换言之,与理论知识相比,常识并不会影响世界,它只是简单地按照世界“本来的样子”去处理问题。6

第二,正规知识的力量在于,将特定的发现组织成由一般原则描述的逻辑分类的能力,而常识则在于以自己的方式处理具体情况的能力,这也是常识与正规知识的不同之处。比如,我们在老板面前的穿着和言行,与在朋友、父母、父母的朋友或朋友的父母面前截然不同,这是常识处理的问题。正规知识试图根据一个一般规律推导出适用于所有情况的行为模式,常识只知道在某种特定情况下应该怎么做,而从不探寻为何这样做。7正是这个原因使得常识很难在计算机中被复制,因为比起理论知识,常识需要用到大量规则来处理问题,少数特殊情况也不例外。比如,你想开发一个机器人来操控地铁,这个任务看似简单,但很快你就会发现,即便是一个小小的组成部分,比如“拒绝让座”这个规则,就依赖于其他各种复杂的规则,比如地铁里的座位安排、公共场合的文明举止、拥挤城市的生活规则,以及关于礼让、分享、公平和所有权的一般规范等。但乍看之下,它们好像和我们考虑的规则并没有太大关系。

任何想要形式化常识的尝试都会遇到同样的问题——为了教会机器人有限的人类行为,你必须把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教给它。不仅如此,重要的事情、应该重要但实际上不重要的事情、重要性取决于其他事的事情,它们之间有着无数微妙的差别,即使最先进的机器人也会被难住。一旦遇到与程序稍有不同的情形,它就不知道该怎么做了,会表现得格格不入,搞砸一切。8

缺乏常识的人有点儿像这个倒霉的机器人,他们似乎从不明白自己应该注意什么,也不清楚自己不知道什么。开发机器人非常困难,同样,向缺乏常识的人解释他们做错了什么也很困难。或许你可以带他们回顾说错话或做错事的场景,也许能避免再次犯错。但只要情况稍有不同,他们又会回到原点。在澳大利亚国防学院就读期间,我身边就有几个这样的学员,他们聪明能干,但就是表现不好。人人都知道他们是这样的人,也知道他们不谙常识,但由于这些常识很难准确地表明,我们也爱莫能助。他们无所适从,不堪重负,最终大多选择了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