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认知天性:让学习轻而易举的心理学规律

乐读窝 > 科普学习 > 认知天性:让学习轻而易举的心理学规律

4 知识的“滚雪球”效应

书籍名:《认知天性:让学习轻而易举的心理学规律》    作者:Peter C. Brown




美国海军陆战队中尉米娅·布伦戴特23岁时被派驻到琉球负责后勤工作。按照要求,她必须通过伞降测验。两年后,她在描述当时的伞降经历时说:“我讨厌往下坠的感觉,那种整个心提到嗓子眼的感觉。我是真不想从飞机上跳下来。我上中学的时候才敢玩水滑梯。但我要指挥一排人,整整一排身披降落伞跳出飞机的海军陆战队队员,还要负责空降装备。后勤军官是人人都想干的职务,非常难得。你猜我的上级军官怎么说,‘你将担任空投排的指挥官。如果不想干,我就把你调到别的地方,让别人来干这份活儿’。我肯定不能让别人抢走这份肥差。于是我直视着他说,‘遵命,长官,我会从飞机上跳下去’。”[1]

米娅身高约1.7米,是典型的金发美女,也很有主意。她的父亲弗兰克也曾在海军陆战队服役,他对自己的女儿非常满意。“在学校的时候,多数男生的引体向上做得都不如她。她是马里兰州卧推举重纪录的保持者,在全美大学生运动会上获得了举重项目的第六名。她说话很和气,你根本看不出来她的能耐。”我们问米娅,她父亲是不是在说大话。她笑了起来:“他是喜欢夸张。”不过在我们的一再逼问下,她承认这些都是事实。虽然海军陆战队在前一阵要求女兵用屈臂悬垂代替引体向上(下巴要高过单杠),但军队在2014年出台了更严格的新规,要求女兵最少能做3个引体向上,和男兵的最低要求一样。要达到优秀,则是女兵做8个,男兵做20个。米娅能做13个,而且正在朝着20个努力。在海军学院上学的时候,她连续两年获得了参加全国举重比赛的资格——卧推举重、挺举和抓举三项都参加了——并创下了马里兰州的纪录。

这样看来,她的确是一个强悍的女人。厌恶下坠是一种源于自我保护的本能反应,但她肯定会接受这项挑战。坚韧正是海军陆战队队员与布伦戴特一家的特点。米娅有三个兄弟姐妹,全部都在海军陆战队中服现役。

当米娅第三次从1  250英尺的高度跳出C130型运输机时,她正好掉在另一名士兵张开的降落伞上。我们等会儿再来讲这个故事。

我们对米娅在跳伞学校的培训经历很感兴趣,因为这是一个绝佳的例子,可以说明为什么那些激发人们付出更多努力、延缓学习过程的困难——有间隔的、安排穿插内容的、混合式的练习,以及其他学习方式——会有种种不便,却也能换来更牢固、更准确、更持久的学习效果。心理学家比约克夫妇创造了一个词,来描述那些能换来更牢固学习成果的短期麻烦,即“合意困难”[2]。[3]

美国陆军在佐治亚州本宁堡建立跳伞学校,目的是确保士兵掌握正确的跳伞技能,并完成跳伞任务,这也是利用合意困难开展培训的一个典型。学员不允许带笔记本,也不允许做笔记。你只需要倾听、观察,在心里演练及执行。在跳伞学校这个地方,测验是主要的授课工具,而且测验时刻都在进行。此外,和军队里的规矩一样,跳伞学校也有一套严格的规定,简单说就是:干不好就离开。

滚翻式跳伞着陆,军事术语简称为“PLF”,是一种兼顾翻滚与触地的技巧。用这种方式触地,可以将落地时的冲击力分散到前脚掌、小腿、大腿、臀部,以及背部一侧。你可以朝6个方向翻滚[4],具体选择哪个方向取决于你飘落的方位、地形、风向,以及你在触地时是否摆动等瞬时条件。头一次接触跳伞这项重要技能时,教官会让你站在一个沙坑里,有人在里面给你解释并演示PLF动作。然后轮到你尝试:你要练习从不同的方向触地,得到纠正性反馈,然后继续练习。

在这之后的一周里,难度会逐渐加大。你要从离地两英尺高的平台上往下跳。在“准备”口令发出时,你要抬起脚跟,绷紧脚面和膝盖,手臂上伸。在“跳”口令发出时,你就要跳下去,完成滚翻式跳伞着陆动作。

测验更为困难。你要攀到离地数英尺高的滑索上,抓住头顶的T形把手,滑到降落地点,在那里听从口令,松手落地完成翻滚。从各个方向触地,你都得练习。练习内容是混在一起的。

难度还会加大。你要爬上一处离地12英尺高的平台,在那里练习穿戴背带,和战友互相检查装备,而且要从一扇模型机舱门中跳出来。和真正的降落伞一样,背带上也有一组提带,虽然只是勾在滑索上,但可以提供同样弧长的悬空距离。当你跳出来时,会有片刻自由落体的感觉,然后便是沿着滑索悬空下滑,伴随着大幅度摆动,与真实跳伞的移动很相似。不过到下面的时候,是教官而不是你本人拉开滑索,让你从两三英尺的高度落地,这样你就可以随机练习触地翻滚了,涉及各个方位,实现逼真的模拟。

接下来你要爬上34英尺高的跳伞塔,练习跳伞中的所有环节:练习从飞机上跳出来的所有动作安排,体会从高空滑降是什么感觉,如何处理设备失灵的问题,如何携带沉重的作战装备伞降。

演示与模拟的难度逐渐增加,你慢慢熟悉了必须掌握的动作,一点点地取得进步。你学习了如何以一名伞兵的身份登机,加入由30人组成的队伍,在空投区上空进行大规模伞降;学习了如何正确跳出舱门,如何在心中默数,然后感受伞衣打开时的感觉,或者可以多默数一下,拉开备用伞;学习了如何处理伞绳打结,避免碰撞,在风中保持平稳,理顺乱糟糟的控制索;学习了如何给他人留下需要的气流,懂得如何在有树林、水面及电线的地点随机应变地降落;明白了白天跳伞与夜晚跳伞的注意事项,以及如何在不同的风向和天气里跳伞。

需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有很多。当你在准备区、飞机模型、跳伞平台,以及滑索旁等待起跳时,进行的练习必然是有间隔且有内容穿插的。这些练习会涉及所有你需要掌握的东西,并且把不同的环节整合在一起。最后,如果能坚持三周没被淘汰,你就要进行实地跳伞,从军用飞机上往外跳5次。在顺利完成培训、成功跳伞5次后,你就可以拿到自己的伞兵徽章和空降资格了。

米娅在第三跳的时候排在队列的第一个,身后是14名伞兵,另一侧舱门旁边也有15个人在列队等候。“我作为排头,要做的是把静态线[5]交给空降军士长负责,盯好眼前的红绿提示灯,先是一分钟的预警时间,然后是30秒的预警。我在舱门旁站了几分钟,外面的景色实在是太美了,应该是我见过的最美的画面,但我确实被吓坏了。看着眼前的天空,我脑子里一片空白,只能等着‘跳!’的口令发出。另一侧舱门的第一个人跳下去了,我跟着也跳了,我开始数数,就在我数到第4个数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撞在了绿色的伞衣上,被裹了起来!我想这肯定不是我的降落伞!我已经感觉到自己的伞打开了,感觉到了张伞时的冲力。我意识到自己跳到了前边一个人的上面,于是便挥动手臂‘游’出了他的降落伞,同时操控自己的伞躲开这个人。”

按理说,伞兵是交替着从飞机上跳出来的,但在最初混乱的4秒里,你无法意识到自己与其他伞兵的距离,也没法控制,只能等着伞衣张开。由于受过培训,她的这次意外没有造成什么严重的后果,但还是很吓人。她有没有害怕呢?米娅说一点儿也没有。她对此有所准备,而且自信让她冷静下来,能够“游出来”。

对自己的知识感到自信是一回事,把对知识的熟练掌握表现出来则是另一回事。测验不仅是一种强大的学习方法,还能实际检测出你对自己水平的判断是否准确。只有当你反复取得成绩,并通过了模拟真实条件的测验时,你的信心才是可靠的。站在机舱门口或许总会唤醒人的恐惧感,但在跳出去的那一瞬间,按照米娅的说法,那种恐惧便消失不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