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认知天性:让学习轻而易举的心理学规律

乐读窝 > 科普学习 > 认知天性:让学习轻而易举的心理学规律

没头脑的机制1和爱自省的机制2

书籍名:《认知天性:让学习轻而易举的心理学规律》    作者:Peter C. Brown



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一书中描述了人的两套分析机制。他提到的“机制1”(自动机制)是无意识的、直觉式的,而且是瞬发式的。它会调用我们的感觉与记忆,在一瞬间评估形势。就像球员向底线冲刺时,会迂回避让对手的围堵那样;就像明尼阿波利斯市的警察在冷天拦车上前检查的时候,即便没看到司机脑门冒汗,他也会做好规避的准备。

“机制2”(受控机制)是指有意识地分析与推理的过程,这个过程较慢。这部分想法会权衡选择、做出决定,并进行自我控制。我们还会利用它来训练“机制1”,好让自己能当机立断。橄榄球运动员在头脑中演练折返规避时,用的就是机制2;警察在练习从“歹徒”手中夺枪时,用的也是机制2;神经外科医生排练修复破损静脉窦时的操作,用的也是同一种机制。

“机制1”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出现的,而且作用很大,但它会受到错觉的影响。你需要“机制2”来帮你管理自己:检查自己是否冲动、预先做好计划、分辨选择、想清楚这些选择的意义,并控制自己的行为。假设饭店里有一位带小孩的母亲,一个男人从她们身边走过,小孩开始喊“爸爸”,这是“机制1”在发挥作用。尴尬的母亲说:“不,亲爱的,那不是爸爸,只是个陌生男人。”这位母亲是在用“机制2”行事,帮助小孩完善她的“机制1”。

“机制1”很强大,因为它会调用我们积累多年的经验,以及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机制1”可以让我们在生死瞬间做出反应,躲避危险。在某个特定领域精心练习数千个小时,“机制1”就会让我们练习的技能变得非常纯熟。在这两套机制的相互作用下,瞬间评估形势的反应能力会与质疑能力及仔细分析的能力相抵触——也是马尔科姆·格拉德韦尔《决断2秒间》一书的主题。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机制1”的结论来自不察或错觉,你就会陷入麻烦。在生活中,或者说在所有你想有所建树的领域中,想要提高自己的胜任能力,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学习何时该信任直觉,何时该质疑直觉。不是只有笨蛋才会倒霉,从广义角度上看,人人都有陷入困境的时候。飞行员就是一个例子,他们容易受感知错觉的影响。飞行训练就是要让他们意识到这些错觉,让他们通过仪器弄明白自己是否做出了正确的举动。

中国台湾“中华航空”公司的006号航班就发生过一件吓人的事,不过好在最后有惊无险。1985年冬的一天,一架波音747型飞机从台北飞往洛杉矶,航程总共需要11个小时。起飞10个小时后,飞行高度是41  000英尺,正在太平洋上空。这时,飞机的4号引擎突然失去了动力,接着整架飞机开始失速。机组人员没有按照操作手册上注明的那样,转到手动控制并将高度降至30  000英尺之下重新发动引擎,而是靠自动驾驶将飞机保持在41  000英尺的高度发动引擎。与此同时,由于外侧损失了一部引擎,飞机因左右推力不等而发生了倾斜。自动驾驶仪试图做出修正,保持飞机水平飞行,但因为不断失速,飞机开始向右翻转。机长发觉飞机在减速,但没意识到减速已经让飞机向右翻了过去:他的“机制1”或许来自前庭反射——内耳感知平衡与空间方位的方式——但飞机的飞行轨迹让他觉得是在以水平方式飞行。他的“机制2”本应是看一眼地平线和仪器设备。修正程序规定此种情况下该左转舵,从而拉升右翼,但机长的“机制2”在关注空速仪,在关心副机长与机师对引擎的重启上。

飞机倾斜得越来越厉害,高度降至37  000英尺之下,飞进了云层里,地平线从视野中消失了。机长关闭了自动驾驶,降下机鼻,期望获得更快的速度,但飞机已经横倾了至少45度,头冲下进入了无法控制的下落状态。机组人员对这种情况大为不解。他们知道飞机出了状况,但没意识到机体已经竖了过来,而且正在急速坠落。他们感觉不到1~3号引擎的推力,于是认为这些引擎也发生了故障。从飞行仪表上看,飞机的下落是很明显的,但机组人员不相信会有这么大的倾角,因此他们断定是仪器出现了故障。在11  000英尺的高度,飞机冲出了云层,机组人员这才吃惊地发现自己正飞速冲向地面。机长与副机长两个人拼命地向后拉操纵杆,飞机承受了巨大的应力[4],但成功恢复了水平姿态。起落架从机腹中掉了出来,其中一套液压系统也损坏了,不过4部引擎都恢复了,机长重新控制了飞机,并将其安全转降在旧金山国际机场。事后的调查显示出机组人员的操纵方式给飞机带来了极大的损害。机翼承受了相当于5倍重力的应力,向上弯曲到了无法复原的程度。两部起落架支柱损毁,两扇起落架舱门被扯掉了,水平尾翼出现了大面积破损。

航空术语“空间定向障碍”,指的是两种因素共同作用产生的严重后果:飞行员无法看见地平线,依靠与实际情况相悖的人类感官的感知进行判断,又确信是飞行仪器出现了故障。正如卡尼曼所说,直觉式的、反射式的“机制1”会察觉危险,保证我们的安全,但它极难被更改。006航班一开始只是失去了一部引擎,并不是什么紧急事件,但由于机长的做法,它很快就变成了一起事故。机长没有遵照规定作业流程办事,也没有查看所有仪器,没有充分调动自己的“机制2”来分析事态,而是把全部精力用在重新发动引擎上,而且只依赖空速这一个飞行数据进行判断。在事态进一步失控时,他信任的是自己的感觉而不是仪器——他对飞机上发生的事情有自己的一套解读。

可能导致飞行员失误的错觉有很多(有些学名非常生动,例如“倾斜错觉”“墓地螺旋”“黑洞进近”[5]),而且在互联网上也有不少飞机失事前最后一刻飞行员们嘶喊的录音,内容多是拼力想要弄明白或修正飞行中的故障,但未能奏效,听起来让人胆战心惊。幸运的是,“中华航空”的这起事故最后得以化解。但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的调查报告表明,“机制1”的错觉可以迅速瓦解人们在训练中付出的努力以及获得的专业经验。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一套训练有素的“机制2”,也就是有意识地分析与推理,让人们别忘记时刻关注飞行仪表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