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认知天性:让学习轻而易举的心理学规律

乐读窝 > 科普学习 > 认知天性:让学习轻而易举的心理学规律

有间隔地安排检索练习

书籍名:《认知天性:让学习轻而易举的心理学规律》    作者:Peter C. Brown



这是什么意思?有间隔的练习意味着要不止一次地学习资料,不过两次练习中间要隔开一段时间。

怎样把有间隔的练习当成学习方法使用?建立一份自测计划,在每个学习阶段之间都留出一段时间,具体多长时间取决于资料本身。如果你在学着把一串人名和面孔对应起来,那么在第一次接触后,你要每隔几分钟就复习一遍,因为这种关联是会很快忘记的。课本中的新资料需要在第一次接触后隔一两天温习一遍,之后或许只需隔上数天或一周再看一遍即可。你很确信自己掌握了某些资料后,隔月自测就好。在整个学期里,你用新资料考查自己的时候,也要回头检索之前的资料,问问自己先后学习的不同知识有什么关联。

如果使用抽认卡,不要去除那些已经正确回答了好几遍的卡片,要不停地打乱卡片的顺序考查自己,直到你掌握得相当熟练。之后可以把它们放到一边,但是你还要定期复习,频率大概是每月一次。想要记住东西,就必须定期回忆它们。

另外一种有间隔的检索练习方法是,穿插安排两个或更多的主题进行学习,这种轮换交替可以不断地刷新你对每个主题的记忆。

直觉告诉你要做什么:直觉让我们以为,要延长时间固执地、反复地练习那些想要掌握的东西。我们一直被引导着相信,集中学习讲究的“练习,练习,再练习”,是精通某项技能或学会新知识的必要环节。有两个原因让这种直觉很有说服力,很难让人不相信:第一,当反复练习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通常会看到表现有所提高,因此这种方法备受推崇。第二,我们没有意识到,在反复练习中取得的收效是作用在短期记忆上的,而且会很快减弱。我们无法看出这种收效减弱得有多快,导致我们产生了集中练习有效果的印象。

此外,由于盲目相信集中练习的效果,多数学生会推迟复习的时间,直到考试临近再拿起书本,埋头在资料当中一遍遍地反复阅读,想要把内容刻进大脑之中。

为什么有间隔的练习效果更好?很多人错误地认为,单靠重复就能记牢某件事情。大量练习的确有效果,但前提是这些练习之间要有间隔。

如果把自测作为主要的学习方法,并把学习时间间隔开来,有意识地让两次学习之间出现一些遗忘,为了重建你学到的东西,你就不得不更加努力。这相当于你把学过的东西从长期记忆中“重新调取”出来。为了重建所学付出的努力,会让重要的概念更加突出、难忘,而且会将所学到的东西和其他知识,以及后来学到的东西更紧密地联系起来。这是一种强有力的学习方法。(第4章已经详细讨论过为什么这种方法更有效,以及它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运用起来会有什么感觉?集中练习让人感觉比有间隔的练习更有效果,但事实并非如此。有间隔的练习让人感到操作起来更困难,因为此时你已经有一点儿生疏了,而回忆资料的难度也增加了。你感觉没有精通这门知识,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你在长期记忆中重建所学时,虽然感觉很别扭,但不仅强化了记忆,还强化了你对知识的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