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高效决策法系列

乐读窝 > 科普学习 > 高效决策法系列

第28章 天使投资人难熬的第二年

书籍名:《高效决策法系列》    作者:瑞.达利欧


接踵而至的失败


如果你按照我在本书中提出的基本体系来投资,先参与10个1000美元的联合投资,然后在20个月内再投20个2.5万美元的项目,那在短短的两年内(或者8个季度内),你将投资51万美元。在本书中我经常以季度作为时间单位,因为这符合我们这一行的工作节奏,不仅仅上市公司如此,还没有上市的公司也是这样。

在第二年的时候,也就是你开始投资后的第五、第六个季度,将发生一些有趣的事:你在第一个季度投资的很多公司开始需要进行更多的融资。

请记住,当公司融资的时候,它们的目标是拿到够12~18个月生存的钱,也就是把它们融到的资金除以每个月的平均支出。例如,一家有五位成员的创业公司,每个月花费3万美元,没有任何收入,那他们将在10个月内用掉30万美元——一眨眼就过去了。如果同一家创业公司融到了50万美元,在没有任何收入的情况下,也只能支撑16个月。

如果上面这家公司每个月能够有1万美元的收入,那它们的生存周期将大大延长,这就是为什么有收入是如此的美好,仅次于收支平衡和盈利。

虽然大部分的创业公司都想融到够18个月用的资金,但是它们通常能拿到的只是够用不到一年的,所以很多你早期的投资在你投完之后的9~15个月的时候,他们就会开始扭扭捏捏地找你出去喝咖啡。

早期创业公司的融资过程通常需要2~4个月,所以不仅仅是你第一个季度投资的公司开始找你,那些你第二个季度以及第三个季度投资的公司——可能是未雨绸缪或者花钱更快——也开始给你发信息:“您最近在忙什么呢?”

还记得我们说过早期创业公司的死亡率达到70%~90%吗?你想想会发生什么?你将看到有些你刚刚孵化出来的小乌龟,蹒跚地爬向大海,半路上被一群凶狠的海鸥撕咬成碎块。

有点惨不忍睹,但这是你心甘情愿做的,适者生存的规则最残酷,有时让人恐惧。你将看到创业者哭泣、崩溃,甚至向你乞讨,他们团队所有的人都丧失了信心,加入更有前途的创业公司,或者直接接受谷歌或者脸书的高薪职位。



加注


当一家好公司的创始人需要进行下一轮融资的时候,他们只会简单地告诉你他们找到了新的投资人,很有可能是一位想加入董事会的风险投资人,告诉你新的投资条款,问你是否需要行使你的同比例跟投权。

你将会有一天的时间来答复“是”或者“否”。这种情况不会经常发生,当它发生的时候,你应该用尽可能多的时间去弄明白新投资人到底看中了这家创业公司的什么。

如果新资金愿意付出更高的价格,那意味着你当初选中了一位成功者,你可以考虑继续投入10万美元。如果当初你投入的是2.5万美元,那这次就是4倍的加注;如果当初你是通过联合投资投入了1000美元,那这次将会是100倍的加注。



不归路


你将会被诱惑着继续投资那些你投过的失败创业公司,你会给它们“过桥投资”,直到它们找到下一轮投资人。但是当你挽救这些公司的时候,需要设置一些基本的规则,因为你不可能总给它们补血,我是说资金。

第三年和第四年是创业者证明你当年投资他们是多么的英明的时候,但是第一年和第二年你得到的都是证明你多么愚蠢的信息。

差的创业者在第二年就会很快暴露出来,因为他们不再夸耀他们的创意、团队和新产品,而是开始炫耀自己的表现。如果他们表现得好的话,就可以获得资金,否则他们可能就会消失,这就是为什么天使投资如此之难。

你不得不对你曾经喜欢的公司说拜拜,它们突然就永远地消逝了。

坏消息早早地就汹涌而至,但是好消息需要几年,甚至十来年才能等到。

如果创业公司是销售某种产品或者经营一个市场,你可以根据很简单的指标——收入——来决定是否继续投资。如果创业公司在第六个月的时候开始挣钱,那么你可以预测在接下去的六个月也会有收入,你可以与它们的客户交流一下。你可以看他们的净推荐值(net  promoter  score,NPS),并据此做出合理的决定是否对其进行过桥融资。

过桥融资并不是对公司宣判死刑,很多公司在经历过这样的融资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当然这也并不是什么好兆头,因为没有新进资金认可该公司的价值。

当你决定进行过桥投资的时候,你需要坦诚地与创业者谈谈这笔投资会给他们带来什么,典型的做法是让他们制定一些目标,另外问问拿到新投资后公司会有什么改变。

很多创业者相信只要他们的产品增加一两个功能就能成功,有时的确是这样,但是大部分时候都是没用的,我把他们这种行为称为“功能死亡行军”。

有些创业者一直在寻找“救世主”,相信只要找到一位大牛加入他们的团队,一切都会水到渠成。通常他们认为他们只需要一位销售主管或者增长黑客(growth  hacker)[1]。有时这种方法有效,但大部分时候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还有创业者是在“检阅合作伙伴”,他们相信只要能引进这个关键的合作伙伴就会成功。有时的确如此,但大部分时候希望会落空。

你可以看到这里面有一个规律。创业者总是相信有一样神奇的东西可以拯救公司,可能是增加某项功能、某位团队成员或者客户。当别人在你面前提出这样的策略时,你需要问自己两个问题。首先,这个神奇的东西确实可以改变他们的现状吗?其次,用这些额外的资源,能够得到这个神奇的东西吗?

如果是加入某项功能,你可以看看他们是否已经开始测试这项功能或者开始开发。你可以问问他们需要多长时间来部署、测试和迭代。如果创业者说只需要两个月,你应该把这个时间乘上3倍,然后与过桥融资的期限比较。如果你觉得这是一个杀手级的功能,能够改变整个产品的命运,并且完全可行,过桥融资的期限是9个月,那么看上去这笔过桥投资还是值得做的。

对于寻找救世主的情况你也可以采取同样的评估方法。创业者是否已经挑选好了新的销售主管,他们接受邀请了吗?如果是,那很好,你可以与新的销售主管聊聊,问问他们多久之后能够把产品卖出去,然后同样把这个时间乘以3倍。如果他们下个月就开始,那也就是需要两个月的时间才能开始销售产品,那你大概可以期待7个月后能有收入。

如果创业者最终没能与这位销售主管签订合同,那他们需要再找一位,至少也需要3个月的时间,通常是6个月。把这招人的6个月时间加上开始实现收入所需要的6个月时间,那你需要提供12个月的过桥资金。

我想你大概也明白了,过桥融资大部分情况下是一条不归之路。

当然也有例外。例如,某个公司的MRR达到1.5万美元,是一个月之前(7500美元)的2倍,几乎是两个月之前(4000美元)的4倍,公司每个月的支出是5万美元。也就是说他们的烧钱速度在短短的3个月之内从4.6万美元下降到4.25万美元,再到3.5万美元。如果他们的收入再翻一倍的话,他们一个月就只烧掉2万美元,所以25万美元的过桥融资可以支撑到盈利,或者至少能够吸引来新的投资人,因为每个月里有3万~4万美元的收入。

对于消费类产品,当你还没有收入,达到某个临界规模想变现时(像推特、Instagram、脸书和Snapchat一样),你只需要简单地看看增长速度。如果你的产品是免费的,你每个月要烧掉5万美元,但是你的客户规模不增长了,那肯定哪里出问题了,你可能押错了宝。



转型还是坚守?


在商业或者战略语境下,我相信每个人都理解“转型”的意思,在这里我简单定义为“根据环境的变化或者新情况,调整你的战略方向”。

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创业者认识到某些根本性的东西,然后把一家濒临失败的项目转型到某个有意义的产品。例如,推特就是埃文·威廉姆斯在被他的博客平台Odeo整得焦头烂额的时候转型而来的一个项目。

聊天平台Slack是斯图尔特·巴特菲尔德(Stewart  Butterfield)基于他失败的电子游戏公司Glitch转型而来的。在转型到Slack之前,有传言说Glitch花掉了他们大部分的投资。

Slack的大获成功一点儿也不让人惊讶,因为这是斯图尔特职业生涯中第二个转型成功的项目。当他在运营另外一个失败的电子游戏公司Game  Neverending时,他把它转型为Flickr,并在2005年以2000多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了雅虎。

在这些例子中,很难说转型之前的项目“失败”了,因为它们最终引领创业者走向了更大的成功。

第二年是很难熬的一年,但是后面的日子,特别是第三年到第四年,天使投资人将会收获很多好消息,有时甚至是特好的消息。


[1]  增长黑客是指新型的市场营销人员,利用各种技术上的最佳实践来驱动用户的增长。——译者注